2025-02-21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年1月11日,隨著第四屆朱家角藝術社區年會展覽《大搖大擺2025》在ACENTRIC SPACE無央空間成功舉辦,朱家角水草計劃正式拉開帷幕。年會以展覽為亮點,聚會為紐帶,盛邀活躍于朱家角的在地藝術創作者,共同慶祝乙巳新年,向外界傳遞了我們的獨特宣言。 歸屬:從“小鎮青年”到藝術社群 朱家角與國內其他百余座古鎮的命運不同,在過去的十余年中,由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這里成為了藝術創作者的“烏托邦”。越來越多藝術從業人員選擇常駐朱家角,其中不僅包括傳統與現代的繪畫、音樂藝術家,也有攝影師、陶藝師、潮流藝術家、裝置藝術家、自媒體創作者、導演、作家、編劇等多元化的創作者。與此同時,劇場、學者組織、教育機構也融入了朱家角的藝術文化日常。 這個由熱愛創作的藝術家們自發形成的社區,因共享在地性的生活土壤,始終保持著活力。朱家角的藝術社群并未因特殊時期的困難而分散,反而聚焦于日常生活與專業化的藝術之間,共同尋找更普遍的藝術生活之路?!爸旒医撬萦媱潯笔钱數厮囆g家們發起的持續性的藝術項目?!八痹⒁庵旒医撬l獨有的地理風貌,“草”則象征著旺盛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八荨币辉~,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朱家角藝術家群體自由靈動、適應力強的生命形態與生活態度。 以蛇為媒介:變革與轉化 作為朱家角水草計劃在2025年打響的第一炮,《大搖大擺2025》展覽的主題源自蛇這一符號。蛇,作為變革和轉化的象征,帶有深刻的哲學意義。策展人甘瑩瑩遵循了朱家角社群的慣例,盡力避免對作品或參與者設定過多限制,希望挖掘出這片土地上自然生長的特質。這不僅是對蛇的呈現,更是對生活的細致觀察與回應。 藝術家們例如周云俠、曹冰、Morecrew、劉震、高亢等都拿出了一貫的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品,也有一些藝術家為此專門做了創作 -在朱家角,藝術創作總是與當地的生活智慧密切相關。比如,Boris用一艘船和蛇的涂鴉展示了朱家角居民的日常交通方式,并用照片記錄了與當地朋友的珍貴友誼;金平的作品的靈感來自于一條綠毛巾;袁丹用塑料泡沫紙和電燈泡創造出一條發光的蛇;黃珺的作品則是利用廢品處理廠和線上二手平臺購買的現成品進行創作……這些創作方式不僅是對于生活元素的提煉,更是對藝術形式的一種反思和變革。 每年的藝術家年會也逐漸成為朱家角藝術社區的一個新習俗,成了藝術家與本地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化節奏。正如活動的發起者劉震所說:“相比往屆,本屆活動在原有社區活動的基礎上,提升了活動的專業性,努力將藝術社區的在地研究與每位藝術家的個人藝術實踐相連接,也呈現了令人滿意的成果。” 社群的有機性:藝術與生活互為養分 朱家角藝術社區的有機性并非空洞的理想,藝術家們不僅從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汲取養分,反過來也通過藝術作品不斷反哺社群,推動社區文化的發展。我們不僅是藝術創作的主體,也是這個有機文化體中的一部分。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展覽,都是與這個社群、這片土地的深刻對話和互動。 藝術社群的建設是漸進的、無形的,而藝術創作則是這一過程的具體體現。通過《大搖大擺2025》,藝術不再僅僅是個體創作的孤立表現,而是集體經驗和集體記憶的凝結。藝術不僅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為社群賦權的工具。每一位參與者都為社群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讓這個藝術社群不斷擴展其文化邊界,挑戰原本屬于“主流”的藝術標準,構建出獨立的話語體系。在這個烏托邦里,我們或許能夠實現“人人都是藝術家”的夢想。 藝術與社群的共生:未來的展望 在城市街頭巷角游走,越來越多因為時代的轉型而關閉的店鋪令人感慨,朱家角的藝術社群依然跳動著生長脈搏;這塊“土壤”應該確實是一個保存著文化創造潛能的獨特試驗田。那些有關于“我們自己”的藝術未來的問題,或許能通過對社群土壤的深入挖掘與組構中能夠得到回答。劉震對此展望“希望在未來能夠策劃并落地一個以朱家角藝術社群為中心、向外發聲的活動與平臺,通過這些活動梳理朱家角藝術社群生態的脈絡。” 朱家角藝術社群的主體性討論仍在持續:它究竟是什么呢?它曾呈現過什么模式與樣態?它在生產或創造著什么?它能為文化的發展提供怎樣的樣本?或者干脆,若非如此,它是否能以一種靜態維持生命的活力?附近的伙伴,不知道你們是不是也同樣思索著? 參與藝術家:Boris,白璐,貝貝,曹冰,陳清勇,甘瑩瑩,花藥蘭,高亢,黃珺,金平,居逸箐,睏獸,辣忢,李維,劉震,呂品,Morecrew,潘海,潘禹成,宿寶華,孫大路,塔娜,談拉丁,Una Yan琰珮,王開源,吳國華,小霸王,袁丹,周云俠。(文/甘瑩瑩、高亢;整理/甘瑩瑩、劉震)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