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海報 周振華:輝縣構圖 藝術家:周振華 展覽:輝縣構圖 展期:2025年3月15日 — 4月6日 開幕:2025年3月15日 周六下午4點 拾萬空間(北京)非常榮幸地在2025年3月15日帶來藝術家周振華(1935-2023)的攝影作品展。周振華出生和工作于河南省輝縣,他自1968 年開始從事攝影工作,用鏡頭創造性地記錄了輝縣的變革與發展,并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這些作品全面、完整地再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輝縣拓荒造田、開山筑路、興修水利以及鄉村單位的文教體衛等集體活動場景,同時也廣泛留存了本地的文物、自然和人文景觀。 周振華鏡頭下的“輝縣”,在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輝縣向西,穿越南太行最深的一條峽谷,便可到達山西省陵川縣,此段路程,便是“白陘”。太行有八陘,陘者,山脈中斷之處,“太行八陘”,即是古時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的八條路徑。太行山被譽為“天下之脊”,是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之間的天然屏障,而“太行八陘”正是溝通二者的八條交通要道。因而,輝縣自古便扼守白陘東口,無論以經濟、軍事還是因之而來的人口流動而言,天然就被賦予了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輝縣歷史三千年,這里曾經的文化遺存、文明古跡以及險要的山川地理,如今大多已經成為了景點或者景區,與之相伴的“歷史”也因時代的更迭消弭在時間的煙波浩渺中。而新的時代也在賦予輝縣不同的內涵,并連同那些風景和歷史遺跡一起,成為它對外展示的“名片”…… 作為中國紀實攝影的重要推動者,周振華用大量的鏡頭記錄了輝縣人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作品本身就具備了難以替代的歷史和文獻價值,為研究當時的中國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視覺檔案。但在“記錄”之外,它們同樣也展現出特定時期不容回避的獨特審美內涵——所謂蒼茫“大地”,周振華的攝影審美便立足于此,并以“真實”為核心,去捕捉“現場”的自然狀態,融張力與敘事為一體。 周振華,輝縣常村公社固村大隊群眾平整土地,膠片,哈內穆勒超平滑305g,收藏級別紙張,172×170cm(帶框),版數: 2/30,1969 他的攝影作品多為膠片拍攝的自然光,通過明暗和虛實對比,突出主體,強化畫面的視覺沖擊。因而,視覺的重心常落在人物身上,尤其是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以此來展現人物鮮明的精神狀態,也讓歷史的蒼莽和時代的心理,印刻在那些不知其名但真實而又鮮活的個體之上。他的作品構圖主要服務于主題表達,通過畫面傳遞信念與希望,形式也因此超越了內容。但這樣的構圖考量并沒有喪失“美感”,而是通過追求構圖的戲劇性和沖突性,在動態結構中體現平衡。同時,他也注重形式上的視覺愉悅,有意模仿繪畫的布局,強調線條、光影與留白的組合,讓形式與內容互為一體…… 輝縣在1988年撤縣建市,但仍保留了“縣”的名稱和縣級行政區劃,是為現在的輝縣市。周振華的攝影作品便涵蓋了一段時期內輝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中國成立后一份縣城生活的全景式記錄,也見證了它從農業向工業和現代化經濟轉變的歷程。但鏡頭中的輝縣絕非孤例——圍繞太行山的東西兩側,“山河四省”中的河北、河南、山西就有超過 400 個縣級行政區,它們同樣經歷了類似的文明進程,只是鮮有機會被詳細記錄。 巍巍太行八百里。商周以來,有記載的先民們便據此繁衍生息,伴隨著沖突與斗爭,以及周而復始的中原逐鹿和天下一統,唯有少數人在青史上留下了名姓。及至輝縣,以及與之類似的成百上千的中國縣城,地理散開圖解,文化遺存講述著各自的故事,但在后來者眼中,也只是為歷史的滄桑憑添了更多的感懷、演繹和想象。反而在周振華的鏡頭里,那些最平凡、普通以及“真實”的人被記錄下來,“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祖輩和父輩,也有真正經歷那個時代的現實的人;在浩渺的時間長河中,“他們”逃不過歷史的滄海一粟,但正因為這些“記錄”,我們可以短暫地脫離演繹和想象,親見和感知那段并不久遠的血脈歷史,并切身思考“現在”究竟從何而來。 致謝:阮千瑞(海報設計) 關于藝術家 周振華 周振華(1935-2023)出生并工作于輝縣。畢業于開封師范學院中文系。曾任輝縣文化館館長、副研究員。1968 年從事攝影工作。其作品主要全面完整記錄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輝縣全民性戰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過程,以及當時政治掛帥、五小工業和群眾生產生活等場景。先后有數百幅作品在全國、省內外報刊發表,并且參加全國農業、水利、交通、林業、民族等主題的展出以及出國展覽。 出版: 《70 年代戰天斗地—周振華攝影作品集》,中國攝影出版社,2003; 《愚公移山——一個時代的宏大愿景》,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 收藏: 《山區梯田1968 年》、《山區缺水 1970 年》、《石姑娘建水庫 1974 年》、《交愛國糧1976 年》,河南博物院收藏,2003;《輝縣常村公社固村大隊群眾平整土地》,中國美術館收藏,2022。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