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來源: 藝術中國 |
3月10日,備受矚目的第七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幕。珠貝文化創新傳承人、寶珺繪創始人李曉慧先生的作品—新螺鈿壁畫《繁華似錦》《雙鶴圖》,也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本次雙年展。 作為此次參與雙年展的中青年創作者,李曉慧表示:“很榮幸能在此次雙年展與大家分享我的作品《繁華似錦》和《雙鶴圖》。這兩幅作品凝聚了我對傳統工藝的敬畏與創新探索的激情,也承載著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表達?!?/p> 濯古來新:千年技藝,薪火相傳 螺鈿工藝,起源于中國,已有數千年歷史。它以天然貝母為原料,經過切割、打磨、鑲嵌等工序,將五彩斑斕的貝殼片拼貼成精美的圖案,廣泛應用于家具、器物、屏風等裝飾領域。螺鈿工藝以其獨特的材質美感和精湛的技藝,被譽為“東方珍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螺鈿工藝也面臨著傳承與創新的挑戰。如何讓這門古老技藝煥發新的生機,是李曉慧一直思考的問題。 生生不息:百年傳承,匠心獨運 自1921年,曾祖父李咸友從鄱陽湖里打撈出第一只貝殼做紐扣開始,李曉慧的人生就注定與貝殼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李曉慧潛心研究螺鈿工藝,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新。尋找品質上乘的母貝材料,并嘗試將現代美學理念和工藝技術融入創作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螺鈿工藝”。 新螺鈿工藝突破了傳統螺鈿的色彩局限和表現手法,更加注重材料的天然紋理和色彩變化,利用母貝的層疊結構和光線折射原理,創造出更加立體、生動、富有層次感的藝術效果。 李曉慧及其參展的新螺鈿工藝作品 慧心雕琢:繁華似錦,盛世華章 此次參加雙年展的作品《繁華似錦》是李曉慧運用新螺鈿工藝創作的代表作之一。這幅作品以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母貝為原料,經過精心挑選、切割、打磨、鑲嵌,歷時8個月創作完成。 畫面中,一只華美的孔雀昂首挺立,尾羽舒展,閃爍著七彩光芒,仿佛要破屏而出。牡丹花團錦簇,雍容華貴,與孔雀相映成趣,共同演繹出一幅盛世華章。 孔雀,百鳥之王,象征著吉祥如意;牡丹,花中之王,寓意著富貴繁榮。兩者結合,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展現了中華民族對吉祥富貴、繁榮昌盛的永恒追求。 珠輝貝耀:藝造經典,獨一無二 《繁華似錦》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其流光溢彩、美輪美奐的視覺效果。每一片母貝都經過精挑細選,其天然色澤與紋理,與孔雀的華美翎羽、牡丹的雍容華貴完美契合。在不同的光線角度下,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時而璀璨奪目,時而溫婉含蓄,仿佛擁有了生命一般,令人嘆為觀止。 “《繁華似錦》的創作過程,是我對傳統螺鈿工藝的一次全新探索,也是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螺鈿工藝,讓這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李曉慧說,“藝術創作的道路永無止境,我將繼續秉持工匠精神,不斷探索創新,用作品講述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化,為時代留下更多美好的印記。 展覽現場 關于第七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本屆雙年展由中國工藝美術館與中國藝術研究院聯合主辦,以“時代匠心”為主題,聚焦當代工藝美術發展的特征和亮點,通過廣泛征集、專家評審,展出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809位作者的720余件(套)當代工藝美術精品。展覽以獨特的視角,全方位展現當代工藝美術創作的人民性、時代性與創新性。參加本屆雙年展作者,既有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還有院校教授、教師、中青年藝術家等創作者。他們的作品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又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對當下時代精神進行了精彩詮釋;這些作品既體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又在材料及工藝等方面進行了勇敢的嘗試,實現了不同藝術形式和媒介間的融合創新。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