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來源: 藝術中國 |
王貝伊是一位常駐倫敦的跨學科實踐藝術家。她的藝術實踐將療愈藝術、儀式化表演與視覺藝術相互交織,著重于建立社群聯結。通過聲音、行為藝術與裝置創作,她打造沉浸式體驗場域,探索人類與自然節律的共生關系。其創作植根于具身化觀察及與自然現象的實驗性對話,敏銳捕捉人類與環境即時互動的動態關系。這些自發性的交匯點生動展現了東西方文化傳統在其藝術語言中的獨特融合,呈現出對集體意識與生態覺知的深刻思考。 流動性作為方法:王貝伊藝術中的邊界消解與生態重構 王貝伊的創作始終處于“生成”(becoming)狀態——從職業運動員到跨學科藝術家,從個體療愈到系統批判,她的實踐以流動性為方法,不斷挑戰著現代性框架下穩固的學科、身份與價值邊界。這種流動并非無根漂泊,而是拉圖爾所言的“重置現代性”的在地化實驗(Latour, 1993)。通過重構自然、科技與文化的糾纏關系,她的實踐檔案成為一部動態的“當代考古學檔案”,記錄著人類世中多重行動者的共生痕跡。 Cocoonloo, 2022 其代表作《Cocoonloo》的沉浸式聲場常被解讀為對加速社會的詩意抵抗,但其真正激進性在于對“療愈”概念的重新賦權。貝伊將母親依賴電視噪音入睡的私人記憶,轉化為公共空間中的感知實驗:那些被系統標準化排斥的“非生產性聲音”,在此成為抵抗時間異化的微觀武器。觀眾被邀請進入這個時間暫停的場域,在苔蘚的觸感與混錄的鳥鳴、風聲、城市底噪中,經歷一場德勒茲意義上的“感官剝離”——那些被現代社會過濾為背景音的振動,在此重新獲得主體性。 Cocoonloo, 2022 Cocoonloo, 2022 然而,電子元件與苔蘚、羊毛的共生裝置,亦暴露了技術敘事的曖昧性:當自然聲音需依賴數字采樣與播放系統存在時,這是否暗示了技術框架(Gestell)對自然經驗的殖民?王貝伊并未提供廉價的解決方案,而是將這種張力轉化為參與者的身體困境:在互動中,觀眾必須直面自身既是療愈主體、又是技術依賴者的雙重身份。 今天我與蘋果, 松茸,石頭,進行了一次關于價值的討論,2023 作為《Cocoonloo》創作脈絡的延續,貝伊的《今天我與蘋果, 松茸,石頭,進行了一次關于價值的討論》的批判從感知層面向符號系統縱深。通過轉義承載西方物崇拜傳統的體裁,她將蘋果、松茸與雨花石置于極簡主義桌布上,構成了一場充滿反諷的‘物議會’——這里沒有對消費符號的戲謔,而是嚴肅質問:當松茸因廣島核爆后的菌絲網絡重生成為‘韌性’象征時,人類是否再次將自然納入了自身的救贖敘事?這種擬人化策略的風險在于,即使賦予非人類以‘發言權’,會議的規則制定者仍是人類。王貝伊的突破在于引入‘腐爛’這一不可控變量——蘋果的霉斑在展覽期間持續擴張,最終瓦解了桌布象征的‘白立方’秩序。這種對控制權的主動讓渡,使其區別于多數生態藝術的道德說教,轉而呈現價值系統的脆弱性與開放性。 今天我與蘋果, 松茸,石頭,進行了一次關于價值的討論,2023 王貝伊的“游牧性”極易被浪漫化為全球化的理想隱喻,但其創作中的在地性(site-specific)實踐揭示了更深層的矛盾。在《Cocoonloo》的田野錄音中,便利店制冰機的機械噪音與冰島海浪聲具有同等權重,這種看似平等的聲景蒙太奇,實則暗藏文化翻譯的耗損:當地方性聲音脫離原生語境成為“美學元素”,是否意味著另一種形式的文化抽???王貝伊通過將錄音設備同時暴露于現場,讓電磁干擾與意外噪音侵入“純凈”的自然聲景,以此質詢跨文化對話中不可避免的誤譯與妥協。 今天我與蘋果, 松茸,石頭,進行了一次關于價值的討論,2023 作為開放性癥候的生態美學 王貝伊的作品拒絕提供生態危機的解決方案,而是將其轉化為一系列緊迫的質詢:當療愈成為公共實踐,它如何避免淪為新自由主義下的自我規訓工具?在技術滲透一切的時代,“游牧”是否可能超越身份成為重構多物種倫理的認知框架?這些未竟之問,恰是其創作的價值所在——在生態話語日益被簡化為口號之際,她堅持讓矛盾保持鋒利,正如《今天我與蘋果, 松茸,石頭,進行了一次關于價值的討論》中持續腐爛的蘋果:唯有承認系統的不可控性,才可能孕育真正的改變潛能。(作者:陳耀杰)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