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4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年3月9日,《斷裂的連續體》展覽在北京聲音藝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渝兒擔任藝術總監,成蹊擔任策展人,共展出了五位藝術家——Sara Christova(英)(薩拉·克里斯托娃)、安寧、李言增、許瀚和楊堉的十四件作品。展覽涵蓋了裝置、影像、聲音、表演和繪畫等多種媒介,展現了當代藝術的多元面貌。 音樂人電子音樂會現場 李言增聲音作品現場 開幕當天,還邀請了三位音樂人——文亮、董焱和馮樂(Fung Lok)為觀眾呈現了一場關于《斷裂的連續體》電子音樂會,既呼應了展覽主題,也豐富了展覽的視聽體驗。 “斷裂的連續體”不僅是本次展覽的標題,更是對當今世界的一種隱喻,指向了我們所處時代的矛盾與不確定性。在這個時代,時間不再是線性的流動,而是被數字化、碎片化甚至虛擬化;記憶也不再是個人或集體的穩定敘事,而是被算法、媒介和權力重新編碼。當代社會中的時間呈現出多重維度: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記錄、存儲和再現時間,但與此同時,技術的介入也使時間變得碎片化,甚至失去了其歷史的連續性與深度。 展覽現場 我們生活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時間被切割成無數碎片,身體逐漸被邊緣化,思想被技術所操控,我們似乎正在失去對自我和世界的掌控。人的思想正在被無數碎片化的經驗和認知所取代。然而,正是在這些斷裂的縫隙中,我們依然可以尋找新的可能性,并嘗試重新連接、構建新的敘事。 策展人成蹊 藝術家許瀚 藝術總監渝兒 聲音博物館館長秦思源 展覽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回應這一主題。Sara Christova(薩拉·克里斯托娃)的裝置和繪畫作品,通過機械裝置、影像與繪畫的疊加,展現了關于記憶、時間被技術切割后的非線性狀態;通過流動的數據投影,展現了信息爆炸時代中人類思想的碎片化和無序性。 安寧的影像和裝置作品則探討了關于對技術過剩的反思;探索了技術無限發展的邊界與結果。作品中的圖像不斷分析、掃描、變化,觸發我們在被科技裹挾的時代下的對人類關系聯結的技術反思。 李言增現場作品 李言增的聲音裝置通過多層次的聲波交織,隱喻了當代社會中信息過載與斷裂的感知;同時,將時間具象化,通過金屬鏡面反射出我們被切割的時間片段。 許瀚的聲音裝置作品是在室外放飛風箏。追溯風箏的中國譜系,其在中國古代便有人將其制響,最早用于兵家謀略,后傳入歐洲,發展至近代失去了其發聲的特質,“箏”字也不再有能見度。藝術家在風箏上用實體線+天線無線電,并結合便攜話筒采集人類無法進入的高空中的聲音,如風的壓力結合無線電信號等,并以轉譯的方式傳入地面發聲裝置共鳴。通過身體的加入與裝置、自然協商出層疊的聲音嗡鳴、呢喃,創造了時間持續與斷裂的聽覺體驗和對空間的重新塑造,引導觀眾思考時間與記憶的關系。 楊堉現場作品 楊堉的表演作品則通過肢體語言與互動技術,探討了身體在數字化時代中的束縛與變通的處境以及身體在技術時代的邊緣化問題。通過將身體置于信息洪流之中,我們不得不做出取舍,探索出屬于自己的邊界感的荒誕與無力的局面。 展覽不僅是對當代社會技術與身體的反思,更是一次對未來的探索。它試圖通過藝術的形式,揭示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并激發觀眾思考如何在斷裂中尋找連續性,如何在碎片中重建意義。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喚起人們對時間、記憶與技術的重新審視,并在斷裂的縫隙中找到新的連接方式。 《斷裂的連續體》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4月8日,歡迎大家繼續前來觀展。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