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來源: 藝術中國 |
季英倫 季英倫,資深媒體人、盛鑫煜藝術聯合創始人、《收藏》雜志副總編,曾主持創辦《收藏趨勢》雜志,策劃并組織“彩韻中國·中國藝術家國際寫生團”等多個國際藝術交流活動,組織并擔任“委拉斯凱茲繪畫與雕塑大賽”、“威尼斯國際水彩節”、“提香國際肖像畫大賽”等多個國際性大賽組委會秘書長,著有《植之君子——論梅蘭竹菊荷之歷代流變》等多本著作。從資深藝術媒體人,到國際交流與大賽活動的組織者,季英倫始終關注中國藝術家的成長與發展,并深入參與其中。近日,記者約訪季英倫,聽他談談身份的轉換并分享對國際藝術舞臺的個人理解。 記者:您好,季總編,您做了十幾年的藝術媒體,但最近幾年一直在從事國際藝術交流方面的工作,可否談談其中的契機和原由? 季英倫:感謝您的關注。是的,我從2005年開始進入《收藏》雜志社,一直從事藝術收藏行業的媒體工作,也算見證了中國藝術市場最輝煌的10年。在2011年左右,中國藝術市場交易額達到了頂峰,曾一度成為全球藝術交易最活躍的區域。我們也一直關注國際藝術市場的動向,我們在這期間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收藏趨勢》雜志創辦后,曾多次組織專題報道歐洲藝術與古董博覽會(TEFAF)與其他知名藝術博覽會的盛況,采訪了包括梵高博物館館長阿克塞爾·盧格,巴黎古董博覽會主席戴克成等國際藝術領域知名人士。所以,對于國際藝術交流領域,我一直都很關注。2010年前后,我們雜志在西安組織了國內首個西洋古董博覽會的展覽,在這期間,我認識了張鴻賓先生。張先生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從事國際藝術交流,曾擔任過佛羅倫薩國際雙年展中國委員,并先后推薦中國藝術家趙文華獲得佛羅倫薩國際雙年展“洛倫佐”獎和舒勇獲得 “終身成就獎”,自此開啟了中國藝術家登上國際藝術領獎臺的序曲。隨著,我們交流的增多,緣于共同的價值觀和認知,我們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配合越來越默契,我也終于從一個純粹的媒體人轉變為了國際藝術交流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2019年,藝勢峰會——第四屆藝術市場價值榜頒獎盛典北京舉辦,《收藏》雜志榮膺“年度傳播力藝術媒體”,圖為雜志副總編季英倫領獎 記者:實際上,從這幾年盛鑫煜藝術推出的項目來看,您的轉型算是很成功的。您認為,十幾年藝術媒體的經驗對您在國際藝術交流領域的工作是否有幫助? 季英倫:當然。首先,得益于這么多年在媒體領域的經歷,讓我對國內外藝術市場的差異有著明確的認識。這種清醒的判斷也會讓我們在選擇項目的時候,更謹慎更務實,盡量以取長補短、資源互補的模式進行合作;其次,十幾年的媒體人的經歷,讓我們團隊在國內外媒體領域的人脈都有了一些積淀,尤其是國內媒體資源,這樣可以更好幫助項目落地。我也了解國外藝術媒體所關注的熱點和價值點,能夠匹配他們的文章需求,從而推動項目在國際上的推廣;另外,出刊一期雜志和管理一個藝術項目其實類似,都需要從定位、策劃、資源匹配、組織和運營等各個環節來進行。 2017年《收藏》雜志組織藝術家貴州赤水采風團 記者:您提到中國藝術市場和國際藝術領域的差異,能簡單介紹下您的觀點么? 季英倫:這是一個比較大也比較系統的學術問題,我可以分享一些看法,但也只是個人觀點。比如,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注意到,盡管中國藝術交易額在全球長期占據前三的位置,但實際上,我們的藝術消費市場非常弱,大部分的藝術交易都基于收藏投資與禮品市場,這就導致了藝術市場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嚴重倒掛,也就是拍賣成了藝術交易的核心渠道,而以畫廊為主的藝術市場發育萎縮;比如,盡管中國藝術交易額可比肩英美兩國,但中國藝術市場與全球藝術市場的聯動與互動非常少,幾乎處于一個封閉狀態,具有全球影響的藝術家也是幾乎沒有;再比如,在當代,國際藝術大賽不僅是一個藝術家迅速獲得全球關注力的舞臺,也是一個主辦國家在國際藝術領域影響力的體現,但在中國,藝術家對于參與國際大賽并不積極,而且,長期以來,中國作為一個藝術交易額長期占據世界前三的國家,并沒有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大賽。這與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是完全不匹配的。 2016年拜訪美國莎瑪冠蒂俱樂部主席,并贈送《收藏》雜志 2019年,組織中國藝術家意大利國際寫生團,并在威尼斯大學做主題講座 記者:是的。您說的這些問題確實存在,藝術家也很多時候苦于語言以及其他障礙,找不到這種渠道。這些年盛鑫煜藝術平臺深耕國際藝術交流,可否為我們介紹一下你們的主要工作? 季英倫:對于藝術家而言,越早打開國際視野,越早參與國際藝術大賽和交流,就會越受益。盛鑫煜藝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事國際藝術交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對這一點有深刻的認知。我們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這如何構建中國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家在國際藝術舞臺上的影響力搭建的。具體而言,我們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引進來,傳播理念;第二,走出去,開闊視野;第三,整合資源,聯合國際知名機構,聯合創辦有我們自己話語權的國際大賽。 我和張鴻賓先生對中國藝術家這個短板看的很清楚,我們也有一種緊迫的使命感,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中國藝術家的理念,打破他們內心的舒適區。所以,我們從2016年開始就先后邀請時任美國國家水彩畫主席的肯·戈德曼、美國莎瑪冠蒂俱樂部主席約翰·提姆、美國ARC藝術復興中心沙龍國際大賽終身評委弗恩·斯旺森先后來中國講學,先后在中央美術學院、清華美院、天津美院、湖北美院、集美大學、福建泉州師范大學、新具象寫實沙龍等大學和藝術機構做了主題演講,將國際藝術領域的最新動態、理念帶給中國藝術家,讓他們逐步將目光轉向世界。 在更新了理念之后,我們也付諸了行動,讓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必須將他們帶出去。一方面,我們組織了多個寫生團,將中國藝術家帶到美國、歐洲,邊看博物館,邊寫生,邊拜訪歐美的藝術家協會。另一方面,我們將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通過盛鑫煜的推薦,參與到國際上數十個權威的藝術大賽上,包括美國肖像會協會國際大賽、英國皇家肖像畫大賽、西班牙肖像畫大賽、美國ARC寫實藝術大賽等,很多藝術家都因此獲獎,據不完全統計,自2017年以來,每年通過我們平臺參與國際大賽,入圍以及獲獎的人數都高達幾百人。通過親自的實踐和參賽,讓中國藝術家真正體會到融入國際藝術領域的成就和快樂,逐步認識到參與國際藝術交流,并不是什么太困難的事情,逐步也建立了自信。 2019年9月,邀請西班牙藝術家安東尼奧等三位藝術家青島嶗山寫生并訪問中國藝術家工作室 威尼斯國際水彩節組委會秘書長季英倫在首屆水彩節開幕式上致辭 記者:從參與國際大賽,到引入國際大賽,再到聯合主辦國際大賽,從“提香繪畫大賽”到二屆“委拉斯凱茲繪畫與雕塑大賽”,再到“威尼斯國際水彩節”的誕生和創辦,您作為幾次大賽的秘書長有什么體會或者感受? 季英倫:我的體會就是,中國藝術家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國際藝術交流,更積極地走向世界藝術的舞臺。實事求是的講,中國藝術家待在舒適的圈子里太久了,久到忘記了詩和遠方,忘記了藝術所本應該承擔的初心和使命。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藝術圈(這里特指從事西方藝術,如油畫、雕塑等)存在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現象,即在全球化背景之下,信息壁壘、地域差異、文化障礙正在日益消解,世界各國藝術家合作與交流越來越緊密之時,中國藝術家則未能及時地融入到全球藝術體系之中,而是游離于世界之外,滿足于“內循環”中的自娛自樂。我們認為如果默認中國藝術家、藝術機構長期與世界脫鉤的現象發生,那就有可能拉大與世界的距離,長此以往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在與世界打交道,特別是與歐美主流藝術界打交道時,除了向其學習之外,還必須建立自己有話語權的價值體現,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對方認可與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建立與其大國相匹配的文化自信!而在國際藝術領域要想有一定的話語權,就必須具有話語權實施的主體。因此,我們把創辦有中國特色的具象藝術大賽作為工作方向和目標,自2020年開始,我們先后聯合意大利提香藝術基金會、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創辦了“提香繪畫大賽”;2021年與西班牙塞維利亞市政廳聯合創辦了“第一屆委拉斯凱茲繪畫與雕塑大賽”;2022年聯合西班牙歐洲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第二屆委拉斯凱茲繪畫與雕塑大賽”;2023年我們聯合了意大利特雷維索市政廳、意大利文化藝術交流協會聯合創辦了“威尼斯國際水彩節”;以及與意大利卡多瑞聯盟政府聯合主辦并即將推出“提香國際肖像畫大賽”。 2023年 在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特雷森托宮舉辦的開幕式上發言 2023年在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開幕式上接受當地媒體采訪 記者:組織一個大賽并不容易。如何構建大賽的國際性、學術性以及權威性是一個大賽是否成功的前提和核心,這方面您是怎么做的? 季英倫:是的。我們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這些大賽中,我們邀請國際藝術領域一流的學者、藝術家、館長、策展人加入。比如,在上面提到的大賽中,我們先后邀請了意大利共和國功勛騎士勛章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客座教授伯納德·艾克瑪、西班牙當代寫實藝術大師安東尼·洛佩茲、美國ARC藝術復興中心主席弗雷德·羅斯、美國國家水彩畫協會主席斯蒂芬妮·戈德曼、澳大利亞水彩畫協會主席大衛范·努南、英國皇家水彩協會前主席羅莎·賽普爾、西班牙水彩畫協會主席曼努埃爾·阿爾帕內斯、愛爾蘭水彩協會主席杰恩·巴里、英國皇家油畫家協會主席蒂姆·本森、英國皇家肖像畫家協會副主席威廉姆斯等幾十位享譽世界的協會主席、博物館館長、大賽主席、策展人、藝術家擔任我們策劃的大賽擔任評委,讓整個大賽以中國元素、中國力量出現的同時,更具國際性、學術性和權威性,也讓所評出的獎項更令人信服。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這些努力得到了全球藝術家的認可。在2022年第二屆委拉斯凱茲繪畫與雕塑大賽就給了我們很多驚喜,相比首屆大賽,報名投稿的除了中國藝術家以外,還有西班牙、英國、美國、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波蘭、希臘、羅馬尼亞、愛爾蘭、荷蘭、德國等四十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區域橫跨亞洲、歐洲、南北美洲、澳洲、非洲六大洲;參賽作品2356幅(件),其中國際藝術家的參賽作品569件,占據整個報名作品的四分之一,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 2019年帶隊訪問意大利帕爾馬,并與市議長亞歷山大·卡西·卡爾波尼交流 2023年為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開幕剪彩 記者:可以理解為,這其實也是個中國藝術話語權在國際上不斷增長的過程。 季英倫:是的,國際藝術領域話語權問題其實是核心問題,參加國際大賽是讓別人看到你,看到中國藝術家的實力,在這個過程中,你要遵守人家大賽的規則。但組織國際大賽,吸引國際藝術家的參與,是讓其他藝術家遵守你的規則,讓全世界藝術家看到中國藝術、中國文化的實力,這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所以,從參與大賽,到引入大賽,再到聯合主辦甚至獨立主辦國際賽事,是中國藝術在世界藝術領域尋求自己話語權的必由之路。 說到中國藝術在國際藝術領域的話語權問題,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向國際權威大賽積極推薦中國籍評委。國際著名藝術大賽的評審團,是衡量一個大賽學術水準和影響力的標志,因此,評審團的成員都由本行業的頂級權威、學者和專家等組成,評審團也成為一種身份和話語權的象征。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幾個藝術大賽的評審團中,長期以來根本沒有中國人的身影。自2017年開始,我們先后向全球規模最大的美國“ARC國際沙龍大賽”和“西班牙國際肖像畫大賽”推介了五位中國藝術大師進入評審團作為評委。這些努力也終結了這些國際藝術大賽沒有中國評委的局面,從某種程度上構建了中國藝術在國際藝術領域的話語權地位。 卡多瑞市長辛迪·馬努西與提香藝術基金會主席瑪麗亞為張鴻賓、季英倫頒發表彰證書 邀請英國皇家油畫家協會主席提姆·本森訪問北京 記者:據我所知,盛鑫煜藝術不但關注成人藝術大賽,而且,這兩年也逐步把視野拓展到美育領域,出于什么考慮? 季英倫:感謝您的關注。其實,美育我們很早就開始關注了,從成人藝術領域逐步延伸到青少年美育領域,是應有的題中之意,也是我們一早就有的規劃。因為,我們在國際藝術交流的實踐中,發現相比歐美國家,我們其實真的不太注重美育,或者,在培養審美的過程中,我們過于功利。去年我們在上海舉辦的“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上海國際賽區)”的展覽中,我們就有非常深刻的體會。這次展覽有600多張意大利青少年學生的作品參加,中國有300多幅,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陳燮君先生在觀展后就坦言,相比于意大利青少年的作品,中國學生的作品確實“太成熟了”。 我們在去年先后與意大利特雷維索市政廳組織了“威尼斯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與美國肯塔基州立莫海德大學聯合主辦了“美國KYIA國際青少年美術大賽”,在組織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將大賽辦成國際青少年藝術的交流。我一直認為,對于藝術家而言,審美的培養是最難的,審美的高度才是決定一個藝術家最終成就的天花板,而我們的青少年往往在藝術機構的培養下,過早的審美“成熟”,我希望,通過真正的國際大賽,讓中國孩子早早睜眼看世界,接觸多元的文化,接觸不同的審美,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練就一雙有獨立審美的眼睛。 記者: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最后,您對中國藝術家參與國際藝術交流有那些建議呢? 季英倫:謝謝。對于中國藝術家參與國際交流這個話題,前面說的太多了,并沒有太多的建議?,F在國際資訊這么發達,其實優秀的藝術家早就將世界轉了好幾遍了。唯一的建議就是,要有足夠的自信,還是要多走多看多參與,參與之后,其實發現獲個大獎也沒多難。我們還將繼續努力,也請諸位藝術家們持續關注,多多支持。(文/付朗)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