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2來源: 藝術中國 |
在剛過去的首個“非遺”春節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溫暖美好的萬家燈火、東方特色的海外傳播,彰顯出春節的深厚內涵與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而在這一系列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更能夠感受到中國人的心靈圖景和精神溫度。 春節是一場“勞而不怨”的社會實踐,體現的是中國人對于家國美好的期盼。家人歡聚是春節最核心的主題。每逢年終歲尾,千萬游子日夜兼程,跨越千山萬水,只為歸家團聚、共敘親情。家是游子心中永恒的港灣,一年的埋頭苦干與一路的舟車勞頓在踏入家門那一刻,瞬間煙消云散,所有的辛勤努力在闔家團圓與守歲祈福的歡愉時光里都是值得的。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嘗著家鄉的味道,分享著過去一年的收獲與喜悅,其樂融融的畫面成為春節期間美好而溫馨的場景。春節也是滿懷感恩之心,祭天地、拜祖先的莊重時刻。從臘八節到除夕、春節,再到元宵節,各種過年習俗猶如一出大戲,環環展開,層層推進。掃塵、辦年貨、貼春聯、準備年夜飯、穿新衣、走親戚、送祝福、賞花燈,中國人在忙碌、繁瑣的環節與細節中傳承延續、樂此不疲。漫漫歸家路、悠悠傳統俗,我們以濃墨重彩之筆,描繪出生機勃發、萬象更新的生活場景,賡續著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良俗佳風,用勤勞的雙手和拼搏的汗水承載著對于家國、生活和未來的真摯情感與美好期許。 春節是一項“和而不同”的社會實踐,彰顯的是中國人對于文化差異的尊重。從北國的冰雪世界到南疆的溫暖大地,從繁華都市的街頭巷尾到寧靜古鎮的青石小徑,在中國廣袤大地上,每一寸都孕育著獨特的文化與風情。春節是飲食文化的集中展現,薄皮大餡的餃子、軟糯香甜的湯圓、熱氣騰騰的火鍋、層次豐富的盆菜紛紛端上各家餐桌。雖然餐桌上的主角、食材、口味和制作各不相同,但都在滿足人們的味蕾,表達著和諧與團圓的共同追求。為了慶祝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也閃亮登場。聞喜花饃、高密撲灰年畫、蘇州刺繡、自貢彩燈,普通尋常的材料在手工技藝的一揉一捏、一撲一繪、一針一線、一剪一刻中熠熠生輝。雖然不同地區的文化形式和載體不盡相同,但無不凝結出我們對自然的贊美和生活的感悟。包容、開放的思維促使飲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跨地區、跨人群交流、分享。在互學互鑒中,各有差異、卻相得益彰的地域文化猶如多彩的絲線編織成絢麗的錦緞,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多元多彩的文化整體,也推動了春節作為一種文化標識,能夠在海外得到更多傳播和創新。 春節是一段“樂而不荒”的社會實踐,傳承的是中國人對于平衡適度的追求。傳統年俗中承載著豐富的智慧。除夕餐桌上擺放的一條完整魚,通常不會全部吃完,會特意留下一部分,寓意著“年年有余”。大年初一拜年要穿上整潔的衣服,遵循一定的禮儀和規矩,恭敬有禮,避免過分親昵,以表達尊重與祝福。大年初三有“老鼠嫁女”的民俗傳說,人們通常早早休息,實際上是為了在守歲、拜年等儀式后,給身體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體現了傳統節日節奏的張弛有度。正月十五鬧元宵,人們走上街頭,猜燈謎、賞花燈,但也會注意保持秩序,避免擁擠喧鬧,讓歡樂在和諧中延續。這種在熱鬧中不失秩序、在喜慶中保持節制的智慧,貫穿于春節的諸多儀式環節里,反映著中國人對于“度”的深刻把握,傳遞出中華文明的禮儀之美。古人講,過猶不及,真正的幸福并非來自放縱與揮霍,持久的快樂也不是由物質堆砌而來。春節這一傳統節日中所飽含的智慧告訴我們,幸福藏于點滴之中、細微之處,我們要在適度中延續快樂,在均衡中升華喜悅,于歲月的悠長里慢慢品味生活的恒久與美好。 春節被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不僅是對一個傳統節日的認定,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守護。春節文化中所蘊含的“勞而不怨”、“和而不同”、“樂而不荒”的精神特質,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寶貴財富。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春節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溫暖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作者: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李杰偉)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