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4來源: 藝術中國 |
在新時代的文化圖景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創新之姿煥發新生,紫砂以“守正創新”為內核,在傳承與突破的交織中書寫著新時代的篇章。2025年3月15日,“來歲昭昭——紫砂新青年2025邀請展”在南京市秦淮非遺館開展,以非遺為舟、創新為楫,開啟了一場傳統技藝與未來。 “非遺傳承的青春答卷”單元聚焦青年藝術家守文化根脈、開時代新局,紫砂的器型與工藝、主題與表達,既承古法之精妙,又融青春之靈動,承古拓今,他們把自己的青春以及對藝術創造的激情與夢想全部融進了紫砂,讓紫砂具有鮮活靈動、生機盎然、充滿想象的時代新貌。 “重構紫砂的語法符號”單元,是青年創意的試驗場。青年藝術家以先鋒實驗解構經典,將東方造物哲學轉化為當代藝術語言。他們的創作既有對傳統符號的顛覆性實驗,亦有對文化記憶的創造性轉化,拓展紫砂藝術的表達邊界。 更通過與水墨藝術家的合作,讓紫砂成為講述中國故事的文化載體。 “青年紫砂的未來之問”單元展示了青年紫砂的價值探索與未來路徑,以“紫砂新青年”品牌為案例,梳理了歷年來在中國嘉德網絡拍賣及嘉德BLUE版塊的市場數據,同時,展覽期間也將以“展覽-拍賣”的聯動形式,實現市場破圈。 以后:王強師生作品展 從“曼生十八式”到“十八室”的文人壺新章, “以后:王強師生作品展”呈現了80后先鋒紫砂藝術家王強及其“十八室”團隊的探索。王強出身陶瓷世家,深耕紫砂數十載,其創立的“十八室”堂號,脫胎于清代“曼生十八式”的文人壺傳統,卻將“樣式”(式)革新為“教室”(室),賦予紫砂教育以文化使命。團隊以“文化紫砂”為核心理念,讓每把壺不再僅是茶器,更應成為肩負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紫砂藝術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傳承,更是生活藝術、審美哲學和匠人精神的延續。如今,紫砂正被一群年輕人重新定義,“來歲昭昭——紫砂新青年2025邀請展”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開年好戲,以年輕化語匯構建起傳統與當代的對話通道,為非遺傳承展示了青春的答卷。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來歲昭昭——紫砂新青年2025邀請展 時間:2025年3月15日 - 4月28日 地點:秦淮非遺館(南京市秦淮區鈔庫街21號) 主辦:江蘇省非遺保護協會 承辦:大川文化、謀道文化、秦淮非遺館 協辦:十八室、利貞雅集、海珠堂紫砂研究所、何流·山與山 參展藝術家: 卞黎君、陳偉、董慧山、范柯楠、顧俊飛、韓旭、何流、胡亦非、黃帆、蔣程思、蔣欣含、蔣瑜、馬冀、馬品一、毛觀燁、任偉、尚赟、邵晨光、施炫竹、王雪純、許文、楊濤、姚佳、袁鵬、張旭辰、周俊躍、周慰慰、周穩平、朱寒濤、鄒楊 展覽名稱:以后:王強師生作品展 參展藝術家: 王強、崔靖、高偉、蔣翰、孔國利、李波、劉偉華、孫麗、吳彩云、袁嘉怡、張家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