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豆豆,現居倫敦的青年藝術家,作品主要表達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觀看經驗與心理感知狀態,關注人與環境、情緒與現實之間的隱秘關聯。 在這個被速度與信息淹沒的時代,王豆豆的作品像是某種緩慢、細膩的對抗。她以繪畫為主要媒介,在不規則的畫布、扁平化的筆觸和幾乎理性到冷感的結構中,保留了一種肉身性的感知狀態。這些畫面,有時看似是山水風景,卻又遠離現實世界的表征,更像是記憶中閃回的視覺片段、心理狀態的地形圖。 她的畫面不喧嘩,不以視覺刺激取勝,也不依賴完整的敘述邏輯,而是在一種模糊而堅定的圖像之中,呈現出個體經驗與觀看方式之間的微妙關系。我們在她的作品中看到的,可能是一片色彩中浮現的輪廓,也可能是某個似曾相識卻無法命名的構圖形式,它們游離在現實和幻覺之間,如同內心深處流動的情緒碎片。 自2014年起,王豆豆開啟油畫創作生涯。她坦言,最初吸引她的是那些奔放、狂熱的筆觸與色彩——“它們像是一種不加掩飾的生命沖動”。同時,她逐步接觸并實踐當代藝術語境中的裝置、影像與觀念表達,對“觀看”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的個人探索。藝術創作從一開始對她來說就不只是對物象的描繪,更是對感知與意識結構的描繪。 “觀看”是她長期探索的關鍵概念。她最初被眼睛與虹膜的結構吸引,后來逐漸深入到更為哲學化的層次:觀看行為本身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認知?她觀察虹膜的結構,將其放大至宇宙般的尺度,試圖在這個微小的結構中發現宏大的世界?!拔蚁M劬陀^眾構成互相凝視的狀態,我想知道,人們是否可以通過觀察眼睛這一部位,獲得更深層次的交流?!?/p> 量子力學中的觀察者效應進一步啟發了王豆豆的思考,讓她更加明確觀看本身即是介入、干預與改變。為了更準確地捕捉這些復雜的心理片段,她對材料的選擇與運用變得更加審慎。作品中常使用不規則畫布、旋轉畫面、大比例尺和非常規的繪畫結構,這些形式并非追求表面上的“新”,而是她為追索某種觀看方式而做出的形式選擇。然而,她逐漸意識到,凝視本身并不能帶來真正的理解。“人們彼此凝視,但他們并不真正交流,凝視是封閉的?!边@使她的創作從觀看本身,轉向了更深層次的自我探究。 在對觀看主題的持續探索中,王豆豆也曾嘗試過以裝置的形式進行表達。這一嘗試源于她對個體存在狀態的深入反思。她意識到,資本主義邏輯逐漸將個體轉化為可被替代的零件,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隨之變得日益機械化,情感的溫度逐漸消退,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與陌生。 在一件以“床”為核心的裝置作品中,她具體地呈現了這種批判性的思考。這件作品將普通的家具結構進行了解構處理,抽離了原本實用的功能,呈現出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姿態。這個床的意象不僅僅象征了舒適與休憩,更反映了現代人精神與情感上的漂浮與無所依托。 這張由彈簧玩具、鐵架、電機和機械結構組成的“床”是整個空間中的核心裝置 - 它看起來既熟悉又讓人感到不安,源于王豆豆當時對“safe space”這個概念的關注。生活的變故讓她開始渴望一個可以安放情緒和身體的地方,但現實中這份需求始終無法被滿足,她通過建立一個象征性的空間,還原一個不穩定但依然存在的“避風港”,并在其過程中思考“玩樂”與“游戲機制”的邊界問題。床在大多數人心中是休息、睡眠與親密的象征,是最柔軟、最私密的場所,豆豆選擇工業質感極強的材料來反構這一印象。并使用彩色彈簧玩具代替真實彈簧,它們既保留了“床”的彈性結構,又引入了某種關于童年游戲的輕盈和荒謬。 她希望這張床能夠產生上下波浪的律動感,像是身體陷入、被吞沒,也像是情緒的潮起潮落。它始終懸浮、凝滯在一個將動未動的狀態中,觀眾無法躺上去,只能觀看。這種“熟悉的不安”——它的形式是我們熟悉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卻無法提供真正的休息,甚至讓人產生“陷入某種不可知事物”的錯覺。這種錯覺,正是王豆豆一直試圖通過繪畫與裝置所傳遞的感受。 然而,回到繪畫,豆豆發現其更貼近本能,可以更直接地探討一些更根本的、源自內心深處的東西。這種哲學探索延伸為她作品中的“心靈風景”系列。這些作品以風景為結構,但其內核并非描繪自然,而是將風景作為心理的投射面——一種中介狀態。她將之類比為量子中的“疊加態”——尚未被測量前的多重可能性狀態。在這些作品中,視覺不再只是看到物體,而是一種經驗的顯現。 這些風景從未真實存在于現實中,它們可能出現在某個情緒非常強烈的夜晚,處于一種強烈的波動與掙扎中;繪畫則成為豆豆轉譯內心畫面的一種途徑,能夠在這些記憶碎片消散之前及時捕捉并記錄下來,畫布把這些瞬間凝固成可以被凝視的圖像。 這些繪畫實踐并不試圖提供明確的敘事,也拒絕用視覺符號來對現實進行直接命名。在當代視覺文化高度碎片化的語境中,這種傾向可能會被誤讀為某種“逃避”或“抽離”。但事實上,她的圖像更接近于情緒的截面,是個體在極度敏感狀態下對世界的瞬時感知。這種創作方式介于直覺與思維之間,既非完全的感性釋放,也非概念建構的延伸,而是一種持續自我凝視、不斷過濾并重新組織情緒碎片的過程。她的繪畫并不提供明確的觀看路徑,而是邀請觀眾以一種更開放的感知方式,進入一個無形卻真實的心理空間。 王豆豆的繪畫,是凝視的練習,是情緒與秩序的對話,也是她以圖像語言回應復雜世界的方式。她用控制包裹混亂,用材料回應思想,在碎片與結構之間,構建出一條隱秘的自我探索之路。繪畫對她而言,不是故事的敘述,而是將那些無法言說的感受凝固下來,使之成為可被觀看、感知并產生共鳴的對象。在這條路上,她正用自己的節奏,安靜而執著地前行著。(作者:陳耀杰)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