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4來源: 藝術中國 |
“淘金”現場 “淘金熱”(Gold Rush)一詞來源于18-19世紀的美國,翻譯過來即是“對金子的向往”。1848年美國加州一鋸木廠工人詹姆斯·馬歇爾(James Marshall)在科洛馬附近的河岸發現了黃金?!疤越鹂蛷暮永锾詠淼纳匙又袑⒔鹱臃蛛x出來”的消息一經傳出,對財富的巨大預期和渴望便催使無數人爭先恐后地離開家園、放棄原有的工作,涌入到加利福尼亞的山谷中尋找金子。 誰曾想,170余年后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798藝術園區,一場藝術行為的“淘金熱”也正在上演...... 藝術家楊燁炘在展廳拋撒金米粒 2025年3月30日,藝術家楊燁炘的個展暨公共藝術項目“淘金米”在北京798藝術區春辰當代藝術研究中心拉開帷幕,在展覽現場中,藝術家將1000粒由千足金打造的黃金米粒播撒在展廳的各個角落,隱匿于由數噸普通大米與稻谷組成的“米?!敝校凇安ト鼋鹈住敝?,觀眾可以親身參與到這場限時的“淘金”體驗之中。這場大型的行為藝術項目,是對與社會價值倒置與生存悖論的深刻隱喻,試圖讓觀眾在物欲與生存的抉擇中,重新思考財富價值與生命存在的真實意義。 藝術家楊燁炘將展廳的金米粒與大米、稻谷混合在一起 楊燁炘曾經于2021年在黃浦江上把1000粒金米撒入江水之中,并引發輿論風暴。四年后,作為該行動的延續,藝術家將現場轉入美術館。在此,楊燁炘不再單向“拋擲”,而是邀請觀眾主動“挖掘”。這一設計看似賦予了觀眾“獲利自由”,實則暗藏資本游戲的殘酷規則:財富的獲取充滿博弈、運氣,但最終多數人空手而歸,恰如現實多數人被困于財富分配的結構性困境之中。 1000粒金米 1000粒由千足金打造的黃金米粒即將被撒入展廳 據藝術家介紹,每一粒金米大概重約0.5克左右,那么其對等金價價值即為350元至360元左右。每波預約觀眾可以進入展廳“淘米”15分鐘,淘到的金米全歸其個人所有?!斑@簡直是赤裸裸的誘惑!”“撿個七八顆,就可以抵掉我最近基金的虧損了.......”現場等候的觀眾們打趣道。 藝術家楊燁炘致辭 “畢竟是滄海一粟,其實我真正希望看到的,是人們可以放棄金米的誘惑,而通過這一互動本身思考和找到自己心中真正的‘金礦’。”藝術家坦言,“作品的成敗不在于黃金是否被找到,而在于人們是否重新凝視手中最普通的大米?!泵课挥^眾離場前可以將普通大米放入玻璃瓶珍藏,這一行為被藝術家定義為“對消費主義的精神叛逃”——當黃金成為欲望的誘餌,拾起大米即是對生命本質的樸素回歸。 “淘金”現場 隨著第一批觀眾的涌入,整個展覽徹底成為了一個參與式的行為作品。參與的過程也為每位“淘金者”自己提供了一次直面內心的經歷:沒淘到的心急如焚,淘到了一個又那么迫切地想繼續“投機”再多淘一些。時間一到,垂頭頓足后悔怎么就沒找到一粒.....在整個過程中,一雙無形的手將“欲望”具象化了。 觀眾可以將淘到的金米裝入瓶中帶走 “金子就是金子,米就是米,但是在藝術空間成為現場發生的行為,就有成了公共藝術項目。為什么開幕這么多人來,我們捫心自問。”本次展覽的策展人王春辰在開幕時如是說到,他指出,展覽的一個重大意義在于探索社會介入藝術的狀態,因為在當下,藝術并非單向地去試圖用觀念去影響、干預社會,而是與社會共存,社會參與將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影響甚至于延伸作品的意義,這一過程充滿不確定性,但最終這種共存的狀態會成為社會共性與時代問題的雙重反映,這一命題在今天的藝術世界中尤為重要,需要持續的討論與研究。 本次展覽策展人,春辰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王春辰接受采訪 有趣的是,隨著展覽的開幕,王春辰教授提到的社會參與和不確定性果真不斷發生:首先是開幕當日有人以“藝術干預”自稱有備而來,帶著1000粒假金米撒在現場混淆視聽;接著,也產生了觀眾帶著電飯鍋來用展廳的米粒來“做飯”的行為,當然也有觀眾要來瓶子,裝好了一地展廳中的大米,作為參與的紀念帶回家中...... 圖中較大顆為摻入的“假金米”,小一點的為真金米 也有觀眾將現場的大米和谷物裝入瓶中 在“金米粒”和“大米?!敝g,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在資本市場被神化的黃金,實則無法果腹;而維系生命的稻米,卻因日常性被嚴重低估。這種價值倒置的物質劇場,讓觀眾在翻找過程中直面資本邏輯的非理性本質。不知每一位參與其中的“淘金者”在活動結束之余,是否也會將“狂熱”轉為“回味和思考”,領會到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苦心呢? 藝術可以是“誘餌”,實則引導觀眾重新發現被忽視的生命本質。 藝術亦是一個催化劑,催發人性本身的顯現。 那么,在“金米?!焙汀按竺琢!敝g,你又會如何選擇呢? 據悉,《淘金米》展覽將持續至5月25日,觀眾可前往798藝術區春辰當代藝術研究中心,親身參與這樣一場特殊的社會實驗,重新定義價值,審視財富、生命與價值的關系。 (文/傅朗,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