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來源: 藝術中國 |
文/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 當代湖南畫家唐岐山是中國國家畫院“王鏞導師工作室”訪問學者,跟隨我學習東西方現代藝術理論。他一邊學習,一邊創作,為節約時間,常在夜晚乘坐火車往返于長沙與北京,以便第二天一早趕到國家畫院或者我的家里學習,其勤勉精神令人感動。唐岐山常就藝術理論問題向我咨詢,他的藝術新作出爐也會即刻發來向我征求意見。欣悉唐岐山即將在廣東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特此祝賀。 唐岐山是一位在藝術之路上執著前行、不斷探索、追求卓越的藝術家。他自幼練習書法,酷愛中國傳統藝術。初中二年級參加衡陽師院美術專業教師開設的暑期培訓班,系統學習西畫素描、色彩和速寫。高中時期于湖南祁東舉辦“唐岐山個人書畫作品展”。大學畢業后,他曾進入澳優乳業從事銷售工作,但他內心的藝術火苗從未熄滅。2018年底毅然投身文化藝術行業。2023年成為廣州藝博會推薦的藝術家。他還是瑞士商學院文化藝術管理專業碩士,希望今后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盡力。 唐岐山的當代藝術創作,既有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唐岐山曾去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士、荷蘭、比利時等歐洲諸國和東南亞諸國游學,開闊了國際藝術視野。他從小練習中國書法,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他創作的時候中西藝術的元素自然地匯聚到一起,不是生硬拼湊,而是真正地融合。西方藝術那種簡潔崇高的審美結構和中國藝術含蓄深遠的詩的意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在他的作品里編織著中西交融的藝術之夢。 唐岐山即將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有《森林記憶》系列、《睡蓮》系列和《甲骨文·符號》系列。 圖|唐岐山《森林記憶》系列作品 圖|唐岐山《森林記憶》系列作品 《森林記憶》系列:歲月枯榮的生命禮贊 《森林記憶》系列創作的靈感,源自唐岐山的故鄉那片無垠的山野,漫山遍野的無名小樹。這些無名小樹經冬復歷春,一歲一枯榮,頑強的生命在時光流轉中循環不已。正如唐岐山所說:“它們扎根大地,守著悠悠時光。哪怕寒冬為其披上冰雪的外衣,在蒼茫表象之下生命的火種從未熄滅,只待春風輕拂,便又會綻露新綠?!彼谶@些無名小樹的生命輪回不息的律動中獲得了《森林記憶》系列創作的靈感。而他的《森林記憶》系列的筆觸與線條,據說源自他兒時記憶與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還是一名木工師傅,父親當年做木工時所用的“墨斗線”給了他啟發,他將這種“墨斗線”變成了他畫中的長線條,而在短線條上,他又運用了練習書法時臨摹”甲骨文”中的線條。同時,為了表現出線條的力度與韌勁,他選擇用油畫刀來畫線條;在欣賞《森林記憶》系列時,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油畫刀繪出的線條將力度與韌勁展現得淋漓盡致。他自述:“在布面上運刀的時候,我意識不到自己在畫畫,我處在在一種純粹、空靈的狀態中,就如同一個木工師傅在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地彈‘墨斗線’,又好似石器時代我們的遠古先祖,用尖硬的石子在龜甲或獸骨上一筆一畫地用力記錄下一個個重大的事件?!?/p> 他的《森林記憶》系列作品的線條剛直有力,得益于他練習了20多年的書法基礎。在當代藝術的繽紛世界里,“滴畫法”、“點畫法”、“弧線畫法”花樣繁多。而他則獨辟蹊徑,選擇了直線畫法。雖說看似簡約直白,少了幾分曲徑通幽的委婉,但大道至簡,每一條硬朗的直線里,都藏著他對世界的別樣洞察、對情感的冷峻表達。他不愿隨波逐流,而要在當代藝術的版圖上開拓出一方屬于他自己的天地。 圖|唐岐山《睡蓮》系列作品 圖|唐岐山《睡蓮》系列作品 睡蓮這一題材被印象派畫家莫奈畫過以后,已經鮮有藝術家嘗試,他人很難畫出新意。唐岐山的《睡蓮》系列作品,大膽追求對傳統創作范式的突破。創作初始,他秉持極簡主義理念,力求以簡潔的線條和筆觸勾勒形象,摒棄繁雜的元素,使畫面呈現清新單純的視覺效果。繼而,他巧妙地引入中國畫的留白技法,使作品瞬間增添了靈動、悠遠的氣韻。蓮葉、水草與浮萍的布局疏密有致,錯落得當,留白之處恰似開啟了一扇通往無限遐想的窗扉,整幅畫作由此彌漫著空靈靜謐的詩意氛圍。畫面的核心元素——蓮葉,被簡化為具有獨特表意功能的符號,具有強烈的視覺辨識度。畫家還融入了西方構成理念,打破了傳統二維畫面的扁平局限,通過巧妙的布局與設計,賦予畫面以豐富的立體感與層次感,拓展了畫面的空間維度與視覺張力。為了避免極簡風格陷入單調與平庸的泥沼,他特意選用麻布與石英砂作為畫面的創作材質,通過摩挲與處理,營造出細膩而獨特的肌理質感。這一系列作品盡管融合了西方藝術元素,但作品深處依然流淌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血脈,中西兩種藝術元素非但未產生沖突,反而相互交融、彼此輝映,實現了和諧共生的藝術境界。中國傳統藝術的空靈意境與西方藝術的結構張力相得益彰,兼顧了簡約與豐盈的雙重審美特質。 圖|唐岐山《甲骨文·符號》系列作品 圖|唐岐山《甲骨文·符號》系列作品 《甲骨文·符號》系列作品,是唐岐山基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強烈使命感,所展開的一場關于中國古老文化傳承與當代藝術深度融合的探索之旅。在歷史長河中沉睡已久的古老甲骨文以及八卦中的陰爻、陽爻等文化符號,被唐岐山賦予了鮮活靈動的生命力。他冥思苦索如何使歷經歲月塵封的甲骨文轉化為充滿朝氣活力的新符號形式。通過巧妙的變形手法,甲骨文字被重塑為畫作中的核心視覺標識,再融入八卦中的陰爻、陽爻元素,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文化底蘊與內涵。當下古老文字與圖案雖然是文明傳承的瑰寶,卻面臨著大眾認知疏離的困境。唐岐山獨具匠心,運用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為古老文化內核裹上時尚的“外衣”,巧妙地將其轉化為更契合當代人審美需求的視覺呈現方式,為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令傳統文化瑰寶再度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唐岐山的當代藝術創作,力圖融合中西藝術的精髓,編織中西交融的藝術之夢,讓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當代形態,在中西文化藝術交流互鑒的風云際會中,猶如金蛇狂舞,獨領風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