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9來源: 藝術中國 |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在這片承載千年文明的土地上,南京不僅孕育了深厚的歷史底蘊,更走出了一位以設計為筆、以文化為墨的學者——張旸教授。他以深厚的學術積淀、前瞻的教育理念以及卓越的研究成果,在設計創新、教育實踐,特別是中華新設計文化的國際傳播領域,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學術之路:從金陵到世界的設計求索 張旸,1981年出生于南京,自幼展現出對藝術與設計的濃厚興趣,他的求學之路,如同一幅精心繪制的畫卷,每一筆都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與對藝術的熱愛。2003年,張旸以優秀成績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這不僅是他學術生涯的起點,更是他設計夢想的啟航之地。隨后,年輕的張旸遠赴英國,在諾桑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umbria)設計學院深造,獲得了室內設計文學碩士學位。這段海外求學經歷不僅讓他接觸到了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與方法,更促使他深入思考設計教育的本質——設計不僅是藝術表達,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載體。他決心將這一理念融入到自己的學術研究與教育實踐中。 2019年,張旸在英國拉夫堡大學設計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國家公派)。作為英國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之一的拉夫堡大學,其設計學院提供了世界一流的設計和創意藝術教育。在英國《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2024年英國優秀大學指南中,該校的藝術與設計類專業高居全英前3,在2024年的《衛報》排名中,甚至超過了倫敦藝術大學(UAL),登頂榜首。因此這一博士學位的獲得,不僅是對張旸學術研究的肯定,更是他設計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升華。他通過深入研究設計過程中元認知與設計知識運用之間的關系,為設計教育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 學術深耕: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翼 在學術研究中,張旸始終強調設計的文化屬性與創新價值。他認為,設計應超越形式與功能的結合,成為文化、情感與智慧的融合體。因此,他將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尤其是設計過程中元認知與設計知識運用之間的關系。通過深入的理論探索與實踐驗證,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教育理念,即“以設計為核心,以創新為動力,以文化為靈魂”。 為了貫徹理念,張旸主持了“中華新設計文化的海外傳播策略研究”這一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該項目著眼于文創產品設計領域,強調“設計創造價值”的理念,旨在通過準確把握文化基因及其傳播特點,為創造出更多現象級文創產品提供策略與方法。他帶領團隊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創造出了一系列既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文創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獲得了廣泛好評,更在國際市場上展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同時張旸先后出版了2部專著,不僅凝聚了他對設計學領域的深刻見解,更為學界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與實踐指導。他主編的EI會議論文集,更是將國內外設計學者的智慧結晶匯聚一堂,為設計教育的交流與發展搭建了重要的平臺。在學術論文方面,張旸同樣成果豐碩,共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發表34篇。這些論文不僅數量眾多,而且質量上乘,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論文23篇,包括CSSCI期刊論文21篇。這些著作與論文不僅為學界提供了理論參考,更搭建起國內外設計教育的交流橋梁,奠定了其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此外,他還發表了國際EI會議論文4篇,以及其他省級期刊、會議論文10篇。這些論文的發表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更為他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育實踐:以設計為橋,育時代新人 作為南京藝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特聘教授、智庫專家,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兼職教授,張旸始終以培養創新型設計人才為己任,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敢于創新,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在設計教育方面,張旸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模式與方法。他注重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鼓勵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與智慧,將其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獨特魅力的設計作品。他強調,設計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設計思維過程,從而更加有效地運用設計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他打破學科壁壘,推行跨學科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多元視角汲取靈感,將傳統文化智慧融入現代設計實踐。 國際傳播:讓世界聽見中國設計的聲音 張旸深諳設計是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他深知,設計不僅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是文化的傳遞。因此,他始終將推動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與交流作為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先后擔任國際設計理論研究協會(Design Research Society,DRS)教育組會議序列國際學術委員會主席,設計文化協會(Design Literacy)主席團主席成員,設計創新管理學者協會(Academy for Design Innovation Management,ADIM)理事,國際設計理論研究協會(Design Research Society,DRS)會員,通過組織國際學術會議、論壇等活動,努力搭建起國內外設計學界交流與合作的橋梁。張旸作為聯合主席組織的“2023設計文化國際論壇”,在倫敦、濟南、奧斯陸和圣地亞哥四地聯辦,不僅匯聚了全球設計學界的精英,更為設計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張旸亦展現出前瞻視野。他受邀在英國伯明翰阿斯頓大學舉行的第26屆國際工程與產品設計教育大會(E&PDE2024)上發表主題為“探索人工智能對工業設計教育的影響因素”的演講。該會議聚焦于“生成型人工智能時代的設計教育”,強調在AI快速發展背景下,教育者和行業需重新思考教學方式、設計體驗及學生未來的職業準備。E&PDE系列會議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為推動設計學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金陵學子到國際學者,張旸始終以設計為舟,載中華文化駛向世界。在人工智能與工業設計教育的交匯點上,他不僅是一位開拓者,更是一位傳承者,將古老的文化智慧與現代科技力量巧妙融合,賦予了設計教育新的生命與活力。每一次深思與貢獻,都如同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投下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煥發新生。正如他所言:“設計的使命,是讓過去照亮未來?!痹谒囊I下,無數年輕設計師正以創新之筆,續寫中華文化的璀璨篇章。而這份文化之光,終將跨越山海,照亮世界。(文:史明)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