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來源: 藝術中國 |
“我學習鋼琴其實算是比較晚的,只是一連串的偶然讓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在專輯《Masks under the mask》(面具下的面具)在中國和美國發行之際,青年鋼琴演奏家陳涵回憶說。從香港到波士頓,到紐約,到馬里蘭,他在這條路上跋涉了十余年,先后師承拉麗薩·德多娃、弗拉基米爾·瓦列里耶維奇、簡妮絲·韋伯、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張鵬等鋼琴名師,找到了獨屬于自己內心的琴聲。陳涵的演奏風格溫暖動人,擅長舒曼、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的深度詮釋,他的演奏作品善于挖掘音樂文本背后的多重敘事和復雜情感,充滿了文學性與戲劇性。 十八歲的琴路遠行 和許多優秀的鋼琴家不同,他們三四歲就開始學琴,接受系統訓練,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這樣的條件,也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想往專業發展。陳涵走了一條充滿偶然的道路。 17歲那年,在老師的建議下,陳涵參加了香港當地一個大型鋼琴比賽。陳涵印象中,那時候參加比賽的同齡人都是專業學生,他們挑的大都是炫技類的曲子,而他選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Op.110》和肖邦的《瑪祖卡》。“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選這種曲子,現在想起來覺得挺瘋的,可能因為那時候我就是喜歡這兩首曲子吧,然后就彈了,最后闖入決賽,還拿到了第一名?!?/p> 評委是來自深圳藝校的老師,他們的評語讓陳涵記憶猶新:“你的演奏非常有個人的想法,有很溫暖的聲音,是發自內心的演奏?!边@個評論讓陳涵第一次覺得自己的演出會被欣賞,雖然別人彈的曲子比較炫,比較精準,但還是會有人喜歡自己的這種表達,讓他感到自己可以是一名藝術家。 高中畢業,他申請了香港浸會大學和中文大學,最后進入香港浸會大學接受專業的音樂訓練。在香港浸會大學,他遇到了第一個專業上的老師,張鵬博士,並首次接觸到前沿的的音樂理念。由于18歲才從業余轉向專業,他坦言面對不少挑戰:“缺少從一開始由專業老師帶領的訓練,導致在技術上有些難以預見的問題,成為我學習中的瓶頸。”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他萌生了赴美深造的念頭。陳涵說:“能夠堅持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媽媽的堅持與鼓勵。盡管父親當初并不我贊成將音樂作為職業,媽媽卻始終鼓勵我勇敢追夢,這對我影響深遠。” 在香港浸會大學獲得音樂學學士學位之后,張鵬博士介紹他去美國找她的老師,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一位非常有名的俄羅斯鋼琴大師?!拔业膶]嫛禡asks under the mask》也是獻給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先生的。他可以說是我音樂道路上最重要的一個引路人,如果沒有他,我可能不會走下去。”陳涵說。 在美十年,上下求索 2014年至2016年,陳涵在波士頓音樂學院攻讀碩士,每個月都會專門去紐約向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求教,就這樣堅持了兩年。這位俄羅斯鋼琴大師的教育理念既包容又嚴格,他非常尊重演奏者個人的想法,同時也要求演奏者重視琴譜上的每一個細節,做出符合自己個性的解釋并且令人信服地表達出來。他常說:“做一個用心演奏的鋼琴家?!弊鳛橐粋€鋼琴家,能不能把自己的聲音帶給觀眾?能不能把曲子經過你的思考和你的觸鍵轉變成聲音傳給觀眾?“我從來沒有想過,鋼琴演奏是這樣的一回事。他讓我茅塞頓開。” 陳涵在波士頓音樂學院師從知名鋼琴家簡妮絲·韋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兩位老師為陳涵打開了全新的音音樂視野?!八麄兏髯詭Ыo我不同的啟發,讓我對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體會。”陳涵回憶道,“每當想到他們,我心中都充滿感激。” 在波士頓的第二年,陳涵有幸接觸到愛爾蘭鋼琴家歐康諾。聽到陳涵的演奏之后,歐康諾邀請他去都柏林參加貝多芬訓練營。當時受邀的一共有七個學生,其中不乏鋼琴大賽獲獎專業戶、小有名氣的演奏家和音樂學院的教授,他們七人要在兩個星期內演奏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和5首協奏曲?!澳钦媸欠浅/偪竦囊欢螘r間,我的學習能力完全被激發出來了,從懵懵懂懂接觸鋼琴,到這個階段的表現,簡直是一個奇跡!” 2016年,陳涵從波士頓音樂學院順利畢業,獲得鋼琴演奏碩士學位。學校規定的別也要求是舉辦兩場各60分鐘的音樂會,而他最終舉辦了三場,每場長達90分鐘。 在異國他鄉,陳涵始終抱著學習的心態,他把自己比作海綿,盡量把能學的東西都學到,“因為我比別人起步晚了至少十年。離開波士頓之后,陳涵只身前往紐約,在曼尼斯音樂學院獲得鋼琴演奏文憑?!斑@是非常痛苦也非常有用的兩年。我18歲才接受專業訓練,我的腦袋很清楚要干什么,但雙手有時會跟不上,曼尼斯音樂學院的老師為我做了非常好的矯正,在鋼琴技術層面進行反復打磨?!边@讓他找到了那種人琴合一的狀態。 2018年,陳涵進入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攻讀鋼琴演奏博士。這一階段的學習對他來說更像一個總結,重要的是把以前學過的內容進行融會貫通。馬里蘭大學注重演奏實踐,這非常對他的口味。學校要求演奏五場音樂會,前兩年各演奏一場,成為博士候選人之后再演奏三場。陳涵精心準備了博士畢業系列獨奏會《多元鋼琴作品中的“角色”:1720-1944》,其中,當他為獨奏會策劃舒曼的特性曲時,這位偉大作曲家通過樂譜細節轉化音樂構思的創新手法令陳涵十分著迷。 面具下的面具 陳涵的專輯《Masks under the mask》錄制于2022年,其緣起要追溯到2020年。當時,陳涵正為參加舒曼國際鋼琴比賽做準備。一開始,他只是彈了舒曼的大曲子,這些作品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但是并不是舒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為要準備比賽,他又練習了舒曼的特性曲。 陳涵坦言,這個時期他多少是有所迷茫的。博士快念完了,他卻不知學了這么多年鋼琴所為何來。在紐約,連那些知名的音樂家也沒有演出機會,有的還在星巴克做兼職。這時他卻對舒曼多了一分理解?!八囊魳酚袝r非常奔放,但他這個人卻很憂郁。那時我也深陷于沮喪和迷茫,演奏他的作品時,過去覺得非常別扭的那些組曲,這時卻非常有共鳴。所以我就想,既是為自己,也是為社會留下一點東西,就有了制作一張專輯的想法。我覺得自己和舒曼之間產生了一種深度連接,如果不把這個時刻記錄下來,以后我會遺憾?!?/p> 陳涵一共選了舒曼的9首組曲,原計劃錄制3張光碟。他很幸運,獲得了一萬美元贊助,但錄了兩張半經費就不夠了,因為錄制專輯實在太燒錢了。這時候錄了7首,沒有錄的2首就取消了,另外1首錄制因時間長度問題也沒收入,最終專輯一共收錄6首組曲,制成了兩張光碟,總時長2小時27分鐘,幾乎用完了每張光碟75分鐘的容量。這6首組曲分別是:《蝴蝶》Op.2,《大衛同盟舞曲》Op.6,《童年情景》Op.15,《紀念冊頁》Op.124,《克萊斯勒偶記》Op.16,《三首幻想小品》Op.111,為聽眾呈現了舒曼撲朔迷離的音樂世界。專輯數位版將于QQ音樂上線。 有許多想法想要表達 博士畢業后,陳涵暫時定居美國,積極展開音樂推廣工作。他總是主動尋找演出機會,無論哪里有觀眾、哪里適合傳達音樂,他都樂于前往?;貒e辦音樂會也已提上日程。 在即將到來的演出季中,陳涵將推出三套主題音樂會,結合他最新發行專輯中的舒曼作品與普羅高菲夫的戰爭奏鳴曲,構建出?心理內省與歷史動蕩之間的對話。 當年赴美求學時,格雷戈里·海莫夫斯基先生引導他“找到自己的聲音”,如今他也的確做到了。 陳涵是一個有很多想法的鋼琴家。在演奏的時候,他總是傾向于去做更多的嘗試,比如,某個地方有三個不同的彈法,他不會按照經驗去預先決定,而是根據根據演奏空間以及鋼琴和聽眾的狀況去調整自己的演奏方式。這種嘗試讓陳涵的演奏風格充滿趣味性、吸引力和記憶點,也讓他的琴聲充滿溫暖。 隨著閱歷的增加,陳涵愈發感到,一名鋼琴家的成長永遠離不開生活的滋養。“你若沒有撫摸過樹木,沒有觀察過飛鳥,沒有仰望過天空,沒有見識過大千世界,在演奏貝多芬、舒曼、德彪西或者任何作曲家的時候,該怎么把音符變成你的想象力?”(文/凌逸)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