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2025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隋宜航展區現場 2025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1號館拉開帷幕。本屆以“凹凸”為主題的盛會,匯聚全球12國、32城的121家藝術機構,而隋宜航的絹彩工筆畫展區,因其引人深思的文化場域令藏家和觀眾駐足良久。 在2025當代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展廳中,隋宜航的絹彩工筆畫如同一扇半掩的雕花窗欞,既透出宋元山水的幽微光影,又映照著數字時代的斑斕碎片。這位藝術家以絹帛為紙、以礦物為墨,卻在傳統工筆的肌理中,埋藏著對當代生存境遇的深刻叩問。 隋宜航的絹本世界,是古典技法與現代觀念的交鋒場域。她承襲“三礬九染”的古法,將青綠山水的層疊設色推向極致——石青與赭石在絹上交融,竟幻化出玻璃幕墻的冷冽反光;鞍馬圖的游絲描法,被用來勾勒數據洪流中漂浮的像素點陣。當觀者俯身細觀,會發現《千里江山圖》的余韻里,暗藏著無人機航拍的幾何構圖;唐代船宴圖的市井煙火,與虛擬現實(VR)眼鏡的熒光紋路在畫面深處交織。這種時空折疊的敘事,讓傳統工筆畫不再是歷史長河中的靜態標本,而成為解讀當代文明的密碼本。 藝術家對“青色”的解構尤為精妙。她從《詩經》“終朝采藍”的詩句出發,將靛藍、花青等傳統色階與西方光譜學理論結合,在絹上演繹出從“天青色等煙雨”到“賽博格霓虹”的色彩史詩。當礦物顏料在烘烤中裂變的肌理,與電子屏幕的摩爾紋路形成共振,隋宜航似乎在提醒我們: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不是對古法的虔誠復制,而是在媒介革命中重新錨定精神原點。 一幅以“鏡亦境”為名的絹本作品令人駐足。藝術家將工筆技法移植到鏡面上,山水意象在反射中無限增殖,觀者成為畫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種“觀看即介入”的設計,恰是隋宜航對數字時代認知困境的隱喻——當社交媒體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將人異化為數據節點,當機械凝視逐漸取代肉眼觀察,她選擇以最傳統的絹帛為武器,在虛實交錯的鏡像迷宮中,為靈魂尋找突圍的路徑。 隋宜航的絹彩工筆畫,既是向顧愷之、李思訓們的致敬,更是一封寫給未來的思辨檄文。在她的筆下,千年丹青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古老標本,而是生長在當代語境中的活體藝術,邀約每個觀者在礦物顏料的顆粒中,觸摸文明跳動的脈搏。(策展人:陳思宇) 隋宜航 隋宜航,女,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碩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建筑學會壁畫專委會會員,北京油畫學會會員,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會員,原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美術師?,F為北京絹彩工筆畫創作中心副主任、當代絹彩繪畫研究院院長。 2025北京藝術博覽會 專屬預覽日(僅限VIP嘉賓) 5月22日 13:00-19:00 5月23日 11:00-18:00 公眾開放日(VIP嘉賓和公眾) 5月24日-25日 11:00-18:00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