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摩崖神品,磅礴醇厚;漢魏書風,古今相照。 2025年5月24日上午,由陜西省書法家協會、中共漢中市委宣傳部、陜西理工大學聯合主辦,漢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漢中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漢中市博物館、石門書法研究院承辦的“問道石門——陜西漢中石門漢魏書風創作研究展”在中國美術館如期而至。 本次展覽分為“石門星鳳,歷世彌光”“楷模傳承,耀質含章”兩大板塊。集中展示漢中市博物館珍藏的石門十三品及稀見拓片30余件,匯集李剛田、鮑賢倫、葉培貴、張紅春等55位全國書法名家的精品力作,呈現漢魏書風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創新,展現漢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藝術成就。 陜西理工大學副校長、石門書法研究院院長嚴都巋主持開幕 開幕現場 開幕式由陜西理工大學副校長、石門書法研究院院長嚴都巋主持,張紅春主席、王紅艷常委、譙偉副書記分別致辭,參展書家代表胡裔濤發言。 陜西理工大學副書記譙偉致辭 陜西理工大學副書記譙偉表示,作為一所立足陜西、扎根秦巴、服務基層的省屬高校,建校67年來秉承西北聯合大學愛國重教和北京大學漢中分校艱苦奮斗的辦學精神,始終以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發展為己任。以“石門漢魏十三品”為代表的石門書法遺存是秦蜀古道石門摩崖石刻群中的璀璨明珠,近年來,學校與漢中市共建石門書法研究院,聯合開展學術活動,深入挖掘石門書法歷史價值,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秦蜀古道摩崖石刻書法藝術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未來學校將發揮石門書法研究院作用,聚力書法藝術發展,賡續文脈,推動陜西地方特色書法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陜西省書協主席張紅春致辭 陜西省書協主席張紅春指出,石門摩崖石刻是中國書法藝術的不朽豐碑。石門十三品以其高古渾穆、雄健開張的藝術風格,成為漢魏書風的典范,自晚清以來對中國書法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石門石刻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文明的精神象征。此次展覽通過對石門書風的深入研究與創作實踐,探尋傳統書法的根脈,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將推動書法普及提高,通過展覽挖掘石門書風價值,引導廣大書法工作者深入傳統、扎根經典,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讓古老的石門書風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首都師大中國書法研究院副教授胡裔濤博士致辭 參展書家代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石門書法研究院副院長胡裔濤發言,表示55位書家以筆墨重走褒斜古道,是對“碑學傳統”的學術回應,將石門石刻置于秦蜀古道的文化地理學視野中,在交通史、物質文化史與藝術史的交叉維度中,重構其文化意義。作品既有對摩崖渾厚氣韻的提煉,也有將方勁碑勢融入行草節奏的筆墨探索,或以解構重組賦予當代形態,使石門石刻與當代文化場域產生共振,進而努力嘗試完成文化基因的當代轉錄,活化石門遺珍,推動當代創作。 漢中市委宣傳部部長王紅艷 漢中市委宣傳部部長王紅艷介紹,漢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此次展覽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來漢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是對“漢魏風骨”的深情致敬、對“何以中國”的深刻詮釋,也是以漢中為窗口、彰顯文化自信的時代答卷?!皾h中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聚焦研究闡釋、以文傳脈,聚焦傳承創新、以文立標,聚焦文化賦能、以文興業,積極融入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活動,講好國際范、中國風、漢中味的秦蜀古道故事,生動展現中華文化的風骨神韻,將‘石門十三品’推介全國、走向世界,打造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亮麗‘金名片’,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漢中貢獻。” 嘉賓觀展(攝影:楊堯)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書法與篆刻系主任張愛國主持研討 研討會現場 研討會現場 開幕式后,隨即舉行“問道石門——陜西漢中石門漢魏書風學術研討”。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書法與篆刻系主任張愛國主持研討,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石門石刻的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展開深度對話,探討如何以筆墨激活文物生命力,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活力。 展廳現場 陜西漢中石門石刻以百余方摩崖書跡串聯起東漢至明清的文明記憶。作為秦蜀古道的文化地標,這里不僅是古代交通的要沖,更是東方美學精神的凝結體。而其中的“龍門十三品”不僅是珍貴的書法藝術寶庫,更提供了了解歷史的重要依據,在成為美學經典參照的同時,也頗具珍貴的史料價值。 東漢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拓片 這件《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又稱《大開通》,記錄了漢明帝永平六年漢中太守鄐君受詔承修褒斜道之事,因此時人鐫刻于褒谷石門南口山崖間,成為了今日研究漢代交通史的珍貴資料。其書法風格古拙,筆畫平直中又有變化,極具早期隸書特色。故楊守敬言之為“神品”曰:“天然古秀若石紋然,百代而下,無從模擬”。 (傳)漢《袞雪》摩崖拓片 此摩崖原在石門隧道以南褒河激流中,傳曹操到此見褒河水浪花飛濺,如飛雪翻滾,故大書“袞雪”二字抒懷。其筆觸圓渾流暢,柔和有力。后人有詩贊曰:“滾滾飛濤雪作窩,勢如天上瀉銀河。浪花并作筆花舞,魏武精神萬傾波?!?/p> 南宋《山河堰落成記》摩崖拓片 《山河堰落成記》通篇擘窠大字,波勢縱橫,字形方扁而均勻華麗,蠶頭燕尾,氣勢磅礴,在石門十三品中尤為矚目。其雄厚生動的筆法寫盡漢人遺意。 嘉賓觀展(攝影:楊堯) 展廳現場(攝影:楊堯)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楷模傳承,耀質含章”板塊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問道石門,探討的是書法之道、藝術之道,更是文化之道、傳承之道。來自全國的55位書法名家以“龍門十三品”為范本,創作了一批思想深邃、藝術精湛的作品,讓傳統碑學被賦予時代新生。他們將石門石刻的氣息轉化為當代創作的力量,在活化石門遺珍的同時,承續中華文脈的書寫。 部分嘉賓合影 (攝影:楊堯) 展廳現場(攝影:楊堯)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展廳現場(攝影:付朗) 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對摩崖渾厚氣韻的提煉,也有將方勁碑勢融入行草節奏的筆墨探索,或以解構重組賦予當代形態,使石門石刻與當代文化場域產生共振,進而活化石門遺珍。通過“文物活化+學術研究+藝術創作”的多元聯動,漢中正著力打造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讓石門書風從博物館走向大眾,從歷史走進現實,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漢中新篇章貢獻文化力量。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6月3日,展覽在中國美術館一層3、7號展廳展出。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