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來源: 藝術中國 |
作為唐詩故里,吟誦在長安的歷史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卻長期未得到充分發掘。5月21日,首屆“長安吟誦”賞析大會于西安外事學院圓滿舉辦,為千年長安吟誦 “打樣”,正式拉開詩都西安 “讀書聲” 新篇章的序幕。 吟誦被譽為中華傳統 “讀書聲”,擁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典代表。受文化傳統與語言音樂差異影響,吟誦形成眾多流派,不少地方流派在當代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創新中重煥生機。西安作為 “詩歌之都”、唐詩發源地,其吟誦文化卻一直未被深入挖掘。 “吟誦在陜西和西安文化中的根源何在?又有著怎樣的音韻與特點?” 多年來,西安外事學院校長黃藤始終在探尋答案。自 2017 年成立長安詩社后,他走訪多家博物館,訪問高校詩詞音樂領域專家學者,多次組織學術研討會,卻始終未能找到突破口。然而,在研究西安鼓樂的過程中,黃藤及其團隊發現,西安鼓樂的贊和歌章與吟誦特質高度契合,不僅是本地區古詩詞文吟誦的重要形態,更是符合當代陜西文化語言特點的吟誦載體。西安鼓樂有序的傳承體系和曲譜,也為這一吟誦形態提供了明晰的淵源與身份認證。經深入研究探索,團隊將西安鼓樂贊與歌章應用于詩詞文吟誦,成功發掘出獨具地方文化特色與活力的吟誦樣式,并將其命名為 “長安吟誦”。 在本次 “長安吟誦” 賞析大會上,黃藤化身講述人,現場解讀并吟誦《四季花》《鵲踏枝》《遐方怨》《憶長安》《滿庭芳》等八首詩詞,西安外事鼓樂團同步進行演奏與吟唱,重現了帶有詩唐文化印記的長安 “讀書聲”。大會選用的歌章曲目,均源自西安鼓樂研究專家馮亞蘭和焦杰教授的研究成果。焦杰教授親臨大會并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還有大量歌章曲有待與詩詞文結合,這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他愿與眾人攜手推進。 西安鼓樂研究院、陜西省詩詞學會、西安詩詞學會、陜西省文化傳播協會以及西安音樂學院等高校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參會,并在研討會上紛紛表達肯定。音樂學家喬建中稱贊道,大會上吟誦的呈現方式與路徑十分精妙,令人感受深刻,充分證明傳統遺產如寶藏般蘊含無限價值,值得深入挖掘;西安詩詞學會會長毛艷飛則表示,此次大會成功樹立了“長安吟誦”的概念和樣式,是西安吟誦文化發展的階段性成果。 黃藤表示,他與團隊將持續深耕陜西地方吟誦文化遺產挖掘工作,致力于讓長安吟誦成為有歷史依據、傳承脈絡清晰、文化根源深厚的吟誦形式,為中華吟誦發展與中國非遺文化傳承注入新動力,推動詩都西安 “讀書聲” 邁向嶄新篇章。(文/李澤林 圖/劉鑫 靳思涵)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