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來源: 藝術中國 |
講座海報 近日,在央美畢業展開幕期間,以“從傳統到未來:中式科幻與跨媒介敘事”為主題,青年作家吟光攜《港漂記憶拼圖》《天海小卷》等作品做客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名家講堂,講授科幻作為未來敘事的新范式,展望文藝與科技的跨界融合。 活動現場 吟光發言 講座開場,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主任唐暉指出,吟光的創作擴展文學邊界,《港漂記憶拼圖》呈現錯綜復雜的空間關系。在他早期作品《時空一擊》里也是創造神秘空間,不斷解構元素并重新組合,激發大家在快速變革的大時代,重新審視藝術與生活的關系。 講座現場合影 唐暉與吟光 回溯科幻脈絡,引入東方視角 吟光在講座中回溯了科幻發展歷程,科幻往往誕生于充滿雄心、快速變革的社會環境中,是國家科技創新影響力與人類命運宏大敘事的結合。她引入“國風+科幻”的視角,表達尋找中式科幻的必要性,從東方哲學美學底色出發,構想未來圖景和時代敘事。因此,吟光創新性推出“東方幻想”系列作品《天海小卷》《海上舟》,與MYStudio等藝術家合作,在科幻框架中激活《山海經》、中國古代天文觀念、山水畫時空哲學、敦煌壁畫樂舞、楚騷傳說等基因,走向人類、機器、社會和自然共存的未來,這也是新一代青年文藝工作者傳承民族文化、塑造身份認同并建立東方世界觀的嘗試。 吟光《海上舟》 分布式敘事,科幻作為方法 圍繞“以科幻作為方法”的核心思路,吟光強調不僅要講述科幻故事,更要以科幻的方式重構敘事邏輯,提出“分布式敘事”。以《港漂記憶拼圖》為例,通過科幻小說、媒體劇場、視覺影像、電子音樂和昆曲等多種媒介,構建把時代社會風貌、多種藝術形態整合在一起的“立體小說”和跨界創作集群,實現文學敘事從二維文本到多維沉浸空間的跨越,使讀者獲得從“閱讀文本”到“游覽文學”的全新體驗,展示跨媒介敘事的巨大潛力。 以科幻為矛,持藝術為盾 在科技時代,吟光倡導“與AI共生”,認為科幻作為一種前瞻性的文化實踐,天然具有“世界性”,不僅可以觀測,更可以主動參與塑造未來。她論述,以科幻為媒介,開發想象力驅動的藝術教育,培養“未來定義權”、技術共生意識與研判未來趨勢的能力,發揮人文學科的引導和主體性功用。 她最后提出以科幻為矛、藝術為盾,并引用魯迅名言“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共勉文藝創作者積極應對數字倫理和原創性的挑戰,同時堅守人文精神,守護文明之光。 現場來自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作家出版社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踴躍交流,圍繞科幻創作靈感、港漂身份認同等話題深入探討,氣氛熱烈。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教師張漢普更加關注“中式科幻”概念本身,認為中式科幻除了關于中國的敘事和符號,還有中國文化中的歷史觀、自然觀和信仰觀等。這些抽象的因素,構筑了中式科幻的框架,從而產生出了具有中國特征的科幻概念、設定和認識世界的方式。 這種“造未來”的藝術實踐,是對人類文明可能性的主動書寫。本次講座由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及壁畫系直屬黨支部主辦,作家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協辦,既是中式科幻與跨媒介創新的思想碰撞,也是對文藝如何在科技時代賦能現實的積極探索。吟光以富有時代感的先鋒創作,展示了中式科幻如何連接過去與未來,藝術與科技,傳統與創新,為新時代的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注入活力,一個新的敘事范式正徐徐展開。 當《港漂記憶拼圖》中城市碎片與數字光影在時空交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學形式的突破,更是文化傳承的當代表達。 學術交流現場 作家吟光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