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30來源: 藝術中國 |
近日,藝術家龔斌第三次個展 “夜色歸闌” 在妙有藝術開幕。 漫長的休息,痛苦有如痼疾。 夜色歸闌,曙光臨近,星辰前移, 夜辰已經過去兩份,只剩下第三份。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時間流逝的速度在龔斌的作品中要緩慢許多。兩年前傾瀉于畫布上的赫赫日暮,終于逐漸沉降于地平線之下,在這些以夜晚為主題的畫作中,事物褪去可辨的形態,只剩螢火一般的光點,在黑暗中聳動。如果說,在兩年前的高飽和色彩和暖色調光線中充滿著對愉悅的希冀和留戀,那么,在如今的夜晚系列繪畫中,觀者和藝術家一樣,直面了我們始終要面對的黑。然而這黑并不絕對,在它的危險、神秘中也蘊藏著平靜和接納。這黑色似乎更趨近于某種本質,而龔斌對繪畫的探索也因此在向著更純粹的道路上又進一步。 波動的光 Sparkling light 60 x 80 cm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2025 多年來,龔斌的創作始終圍繞風景這一題材展開,這些風景與寫生的關系并不大,更多是作為藝術家對內心風景乃至潛意識流露的描繪。龔斌過往所畫的風景通透曠達,僅有的一些擬人化事物也通常被處理為簡單的幾何形態。而在此次展覽的最新作品中,幾何形態被進一步抽象成不可名狀的體積,在畫面中成為頗有壓迫感的存在;曾經流淌的筆觸演變為細碎的點狀,加強了畫面的急迫感;黑色的大量使用更是形成奇特的畫面縱深——黑色如屏障橫亙在觀者面前,擠壓著空間的同時又創造出背后另一個空間,其中透出的亮色仿佛在誘惑觀者走近……在點與面、亮色與黑暗的互相爭奪中,張力顯現。有趣的是,畫面中不時有“眼睛”閃動,它們利用著人類“面孔識別”的本能,它們是警示的信號,也是孤獨夜行路上的陪伴。 不妨就這樣上路:隨著《波動的光》進入晦明不定的夜,在一雙雙眼睛的注視下《途經幽地》,水面的一點反光提示著風景的存在,這里猶如勃克林的《The Isle of the Dead》一般寧靜又詭秘,一絲危險的紅光,延續至《忽明忽暗的月光瞄準了我》,又流淌到《夜色歸闌》。在這里,黑色的碑體似乎有些微妙的不平衡,正如《雨后的洼地》也在體塊和構圖上做著類似的呼應。沿著這些斑點,我們回到《流光》,它的神秘仿佛來自惠斯勒的《Nocturne in Black and Gold: The Falling Rocket》,讓人好奇這些懸浮的光彩是否來自宇宙深處?一首《搖籃曲》輕輕唱響,恬淡中也透露出一絲不安。最終,仍是《未眠》,不過,這嶙峋的風景已是黎明前的黑暗,等到《消沉的意識堆積成挺立的山,迎來射穿地平線的光》,夜之旅也告一段落。回望那一夜,苦痛與慰藉并存,險怪緊迫中孕育出自由幻夢。經歷過這一夜,心中風景已大不相同。 撰文|朱文琪 途經幽地 Sailing around arcane realm 90 x 140 cm 布面油畫 Oil on canvas 2025 藝術家自述|龔斌 我總向往游山瀝水,但精神總比肉體先行,我也有走夜路的習慣,對于我而言黑夜不是黑暗,黑夜是豐饒的,也是冷峻的,偶爾的寒意,總能讓我清醒,對未知有一份敬畏。我時常沿江邊散步,黑夜的江水很平靜,偶爾有銀色的波光躍起,兩岸山巒的剪影里射出零星的燈火,裝點著夜色,也照亮了趕路的人。而當我暢想溯溪于月下山澗,林間無風,月光被篩成鋸齒狀,散落遍地,似乎走進了張九齡的《耒陽溪夜行》“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鞭D眼間,江水的霧氣卷起倒影里的垂星,山石甚至有了鬼怪的容貌。 前些年,我健康出些許問題,情緒與精神狀態也隨之跌落谷底?;赝切┤兆?,病痛也如黑夜里厚重的云層,偶然間被星芒劈開間隙,流光溢出邊界,但也留下了尖銳的鳴響。鳴響每日不停,我也并不覺的厭煩,倒像是哄我入眠的安神曲。我喜歡夜晚,更敬畏夜晚,夜晚是個黑色的垃圾袋將白天興奮過后的疲憊全部打包,思緒便可以輕裝上陣,乘著風,沿著溪流,匯入江海。 忽明忽暗的月光瞄準了我 消沉的意識堆積成挺立的山,迎來射穿地平線的光 雨后的洼地 藝術家 龔斌(生于1992年,中國益陽)于2014年獲得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插畫專業文學學士學位。藝術家目前生活和工作于湖南。他的創作尋求一種避世之思,以此為心靈帶來慰藉。他充滿活力和趣味的繪畫作品融合了富有表現力的色彩和半抽象的圖形,描繪那些只存在于幻想里的場景和景觀。龔斌擁有插畫和版畫的教育背景,熱衷探索圖像之間可能的敘事聯系,而這也將他的作品變成一個充滿著浪漫謎題的視覺迷宮。他經常用詩歌、人物和虛構的地點來命名作品,在他的畫布上,坐落在廣闊的環境中的物件和物體被賦予了生命、活力以及不同的角色,擁有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流光 未眠 搖籃曲 夜色歸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