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3來源: 藝術中國 |
部分嘉賓合影 蓬萊煙波,丹崖流霞。近日由煙臺市蓬萊區委宣傳部、煙臺市蓬萊區文旅局、煙臺市蓬萊區文聯、煙臺市蓬萊區融媒體主辦的的馬海方、王永芬師生展在煙臺蓬萊區賈平西美術館開幕。 開幕現場 參加開幕式的有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協事唐輝;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當代美術教育家、書畫家、清華大學教授劉懷勇;榮寶齋畫院范揚工作室助教、榮寶齋畫院畫家賈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煙臺市美術家協會顧問、民進煙臺開明畫院名譽院長江仁元;《煙臺政協》編輯部藝術部主任劉國平及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主辦單位的相關負責同志等。 榮寶齋副總經理、榮寶齋畫院院長唐輝先生發言 當代美術教育家、書畫家、清華大學教授劉懷勇先生發言 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特約研究員,榮寶齋畫院教授馬海方先生發言 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現代美術第一人”的陳師曾曾繪有《北京風俗》冊頁,他從北京風俗的紀實性圖寫中尋求文人畫的現代價值,他所尋求的是 在“走向民眾”的文化浪潮中表現“雅與俗”新的文化平衡。馬海方先生筆下所繪制的亦是京城百態,他將胡同深處散落的市井記憶與文人情感相融合,把傳統文人畫的筆墨程式轉化為現實文學化的表述,在宣紙上重建了一座活色生香的老北京生活史詩。那些茶館里提籠架鳥的老者、天橋下拉洋片的藝人、四合院門前搖煤球的漢子在馬先生的筆下熠熠生輝,他的繪畫表達了一種真切的情感。他的《京城百業圖》更是一部流動的民俗情境:鋦碗匠鼻梁上的銅框眼鏡映著百年手藝的倔強,剃頭挑子銅盆里的清水晃動著手藝人的尊嚴,賣硬面餑餑的梆子聲穿透宣紙在觀者耳畔回響。這些即將消逝的市井符號,在先生的筆墨中涅槃重生,化作文化基因的活態標本,讓京華煙云化作永恒的人文圖騰。 馬海方,皇城根兒 馬海方,皇城根下樂子多 馬海方,街頭記景
馬海方,棋活兒 王永芬作為馬海方工作室的助教亦是位成就卓越的女畫家,她在榮寶齋畫院教學數十載,以工筆之精微書寫《盛世歡歌》的民族風骨,借寫意筆墨勾勒《甘南印象》的蒼茫神韻。她亦重視自己內心強烈的心理感受,其筆下人物,既有《父老鄉親》的純樸厚愛,又有《科爾沁草原》的豪脈情懷,多年來她一直稟承馬先生“勤字當頭、以生活為師”的教誨,廿十載孜孜不倦繪就百米長卷《趕大集》,將民間剪紙的構圖智慧與傳統筆墨的靈動意趣熔鑄一體,令市井煙火升華為紙上交響。既承襲了馬先生的筆墨精髓,又蘊含了齊魯文化的故土情感。 王永芬-盛世歡歌 王永芬-民族團結歌盛世 王永芬,翰墨芬芳 王永芬-集市一角 馬海方的京城記憶與王永芬的山東風情畫在此展出,最令人動容者,是師徒二人對藝術傳承的堅守。馬海方教授數十載春風化雨,王永芬以助教之職承續薪火,這般師生相攜、藝脈相承的景象,恰似蓬萊仙山的松柏與碧?!瞪钤幕裢?。 展廳現場 藝術家簡介 馬海方 馬海方,1956年生于北京,1981年畢業于中央美院中國畫系,師從盧沉、周思聰諸先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人民美術出版社畫家,榮寶齋畫院教授,北京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啟功書院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天橋印象博物館顧問。 馬海方幾十年如一日,一直致力于重彩沒骨人物畫的創作。他大量寫生,勤奮創作,繪畫題材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間斷地充實、發展、提高。作品涵蓋老北京風情習俗之方方面面,筆精墨妙,引人入勝,影響廣泛。以沒骨入畫,適度勾線,在強調造型準確的基礎上對人物作適度夸張,且設色巧拙明亮,不拘一格,在繼承傳統水墨的同時巧妙融入西畫的一些技法,使畫面極具觀賞性與時代審美,形成獨樹一幟的繪畫風格。 王永芬 王永芬,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美術系,教育學博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壁畫家協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河北東方學院教授,燕郊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榮寶齋畫院馬海方人物畫工作室助教,榮寶齋畫院任惠中人物畫工作室助教,榮寶齋畫院主題人物創作班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人物畫高研班導師,先后研修于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人物畫高研班,中國人民大學任惠中人物畫高研班,清華大學陳嶸人物畫高研班,清華大學劉懷勇山水畫高研班,國家藝術基金中國美術學院人物畫人才培養班,國家藝術基金中央美術學院人物畫主題創作人才培養班。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