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來源: 藝術中國 |
當代藝術已從單一的創作行為演變為涵蓋生產、策展、教育、市場等多環節的復雜生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藝術家(生產者)、策展人(中介者)與藝術教育者(傳播者)三者構成藝術共生關系,藝術家提供內容,策展人構建語境,教育者搭建橋梁,三者互動影響著藝術的發展方向與社會接受度。 藝術家是藝術創作的的主體,以個人獨特視角觀察世界,用豐富的藝術語言表達內心感受。英國作為當代首飾藝術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其首飾教育體系融合了歐洲工藝傳統、先鋒藝術思潮和跨學科實驗精神,形成了獨特的學術與實踐路徑,從傳統金工到概念首飾,培養了大批顛覆行業規則的藝術家與設計師。 擁有在格拉斯哥藝術學院首飾專業學習背景的賀亞楠,最大的收獲就是在每個課題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一種方法論-即創作的過程,思路和方法,并且強調過程的重要性。在導師Andrew Lamb和Jonathan Boyd的影響下,她的作品風格不僅強調工藝性、自然紋樣,也把首飾作為社會議題的載體,融入批判性思維,不斷打破著首飾與材料的邊界。2025倫敦手工藝周展覽中,她選擇了兩件以中國傳統建筑的魚鱗紋和瓦片紋樣為設計元素的精美作品,以展示將中國古建筑結構“化繁為簡”的設計語言,并希望以此方式向大家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斂之美。 賀亞楠的作品在倫敦工藝周展出,2025 藝術家通常以自己的視角去關注著藝術世界的動態和發生,賀亞楠不斷探索文化、自然、原生態事物元素,也經常去世界各地逛博物館和美術館看展覽。在尋找創作題材的過程中,一些兒童博物館的展覽和內容設計引起了她的興趣和關注。荷蘭CODA博物館的“兒童首飾實驗室”,用不同溫度變色材料制作戒指,將情緒可視化;大英博物館的“Object Journeys”項目,用文物復制品箱(含中國青花瓷碎片+非洲面具),讓孩子們策劃自己的“微型展覽”;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為視障兒童設計的觸覺雕塑描摹課程“Seeing Through Drawing”,還配有3D打印的名畫作品。這個過程不僅讓她迸發出大量的創作靈感,作為藝術家,創作的時候要像兒童一樣天馬行空的去思考,也令她對兒童群體的思維和心理充滿好奇,進而開始持續關注兒童教育項目。 在倫敦Freelands foundation 藝術空間的一次觀展經歷,入口處墻上大大的文字“Artists should teach”,奠定了她把藝術家和藝術教育者融合的想法。隨著社會美育的變革,藝術家可以是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播種者,用他們的藝術創作理論,個人思辨能力和審美感知方式等藝術技能培養未來藝術人才。畢加索說過,“我花了四年時間畫得像拉斐爾一樣,但用了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睂和囆g語言充滿興趣的賀亞楠,于2019年發起了兒童藝術教育項目——Flying bee。行走的Art school,探索人文藝術領域內有趣的事物,通過游覽進入審美體驗。她帶領兒童們從藝術、審美和感知力培養的角度去探索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遺產、藝術展覽中關于美學和文化的主題內容,進行研究、欣賞和藝術體驗,這個過程也讓她個人藝術創作的文化層面有了更豐富的素材。 她們行走的足跡遍布國內外,中國云南手工藝之旅中孩子們學會了銀器制作中的鏨刻技術;江西景德鎮的陶瓷藝術之旅,詮釋傳統陶瓷的制作工藝和當代陶瓷藝術的創作理念;英國的博物館之旅,西方藝術審美啟蒙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她把中國傳統美學和西方藝術史進行對比和融合,跨文化美學范疇向大家解讀“何為藝術”的全球定義。 帶領10~12歲兒童在云南新華村學習銀器鏨刻工藝,2024 策展人像是藝術世界的“導演”,憑借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策劃能力,將分散的藝術作品匯聚在一起,通過獨特的展覽主題和空間設計,賦予作品新的意義和價值。2023年,賀亞楠從藝術教育的角度出發,策劃了“海洋藝術”主題,以倡導大家保護海洋環境為教育導向的兒童公益藝術展覽。展覽成功地舉辦,并吸引了200+兒童藝術家參與到展覽中,在這里孩子們可以通過各種藝術材料釋放藝術家內心的地方,通過思考“環?!边@一社會問題,并展開藝術創作。她把在格拉斯哥學習時得出的過程藝術教授給孩子們,甚至會給他們一個空間思考展示什么作品,再去創作。這樣的經歷對賀亞楠來說從不同的角度將兒童的藝術表達當作一種思維與對話的實驗,促進了藝術教育成果的傳播與交流。從“展覽組織者”到“意義生產者”,像是一個“多功能能量場”,結合藝術、文化、教育,形成一個良性且積極的“藝術生態系統”。 8~9歲孩子們正在為“海洋藝術”主題展覽制作陶瓷首飾,2023 在社會層面,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術教育者三者的緊密聯系,能夠產生更大的文化影響力。2025年,賀亞楠主導了Flying Bee《云岡石窟》親子田野考察與研學項目,該項目與上海大學合作,作為上海大學聯合大作業《絲路奇譚:中國石窟的前世今生》的產學融合子課題。在高校學術支持下,賀亞楠組織上海大學學生與Flying Bee團隊共同開發研學課程體系,將學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兒童教學內容,并帶領5位兒童作為藝術家的角色,對山西文化遺產-云岡石窟的佛像主題進行版畫創作。 作為結項,她攜手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和文信學院的教師團隊共同策劃相關的研討和展覽活動,將兒童石窟文化遺產課程設計、游學手冊設計與一系列關于佛像題材的親子繪畫成果作品展覽于由上海大學公共藝術技術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學院、上海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主辦的《“飾”言:當代手工藝邀請展》。該展覽呈現于上海熔藝術中心,并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包括受到CHINA DAILY的報道。 這樣的合作,使更多人共同關注文化遺產問題,通過藝術的感染力喚起公眾的文化保護意識,更將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及文化價值植入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中。 “飾”言:當代手工藝邀請展,2025 作為藝術家,賀亞楠探索在當代語境中的文化認同,作為策展人,她關注作品、場域、公眾與社會命題之間的關系,而作為教育工作者,她以藝術家對文化的敏感性、策展人對產業的敏銳性,啟發著未來的藝術家或具備審美素養的新生代。(作者:劉斌)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