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5來源: 藝術中國 |
作者:趙哲媛 張文倩 劉晗珂 單位:新疆藝術學院舞蹈學院 202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爾邦節文藝晚會《最美還是我們新疆》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新疆藝術劇院、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承辦,迪麗娜爾基金會、新疆舞臺美術協會協辦。在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背景下,一場古爾邦節晚會成為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和家國情懷的“情感交流場”。 本場晚會聚焦于時代洪流中的平凡煙火,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連接文化基因與時代脈搏,以家國情懷為紐帶升騰起中國人民昂揚奮斗的熱望。在“藝術+科技+人文”的三維矩陣下構建大美新疆,以先鋒姿態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當代美學表達,在展示濃郁的疆味文化的同時講述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中國故事。 數繪疆韻,藝象新生 晚會以數字光影重構舞臺美學維度,利用科技創新使靜態的地域符號在動態交互中煥發新生,通過“節日歡歌年年好”“天山百花處處美”“天山南北樣樣新”三篇章層層推進:始于節日祥和之境,邁向共同繁榮之景,望向新疆發展新篇。創意表演秀《時代的節拍》將天山大峽谷、賽里木湖等景點渲染為動態幕景,結合民樂與西班牙舞步踏響大美新疆的回聲;歌曲《此生無憾》更以虛擬哪吒騰躍昆侖雪山,在神話符號與現代地標的數字碰撞中盡顯新疆獨美;而歌曲《世界贈與我的》融入芭蕾舞并通過AR虛擬技術推出視障版和聽障版無障礙手語“解說”,用科技傳遞潤疆大愛,在“殘健共融”的新疆舞臺上呈現對生命的禮贊。 “藝象新生”的澎湃活力,正源于這種數字基因與藝術本體的深度耦合。這種新生,既是形式之新,更是內涵之新——在數字光影的經緯間,新疆風情被演繹得更具互動性、感染力與穿透力,古老“疆韻”由此新獲面向未來的、生生不息的藝術生命力。當數字光影編織藝術新維,當科技創新詮釋人文溫度,晚會通過“數繪之力”的三維共振重構新疆文化的當代表達,在虛實疆域間鋪展“大美新疆”的時代畫卷。 疆納百川,美美共榮 《最美還是我們新疆》晚會植根于新疆這片多元文化共生、交匯、綻放的沃土,以濃郁疆味和多元藝術繪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諧盛景。當哈薩克族原始樂器與現當代音樂相融而生的旋律奏起,三位少女在《風·林·雨》中緩緩起舞,這山、這草、這人,這幀幀美景、和諧之畫令人沉醉,奏響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和諧樂章。當激情四射的電子音樂與蒙古族悠揚的馬頭琴、深沉的呼麥相遇,他們好似一見如故,共唱一曲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友誼之歌》。 晚會以文化自信為底色,讓各民族絢爛的文化符號在舞臺上從容綻放,喚醒各族觀眾“何以中華”的身份認同,構筑“美美與共”的精神家園。刀郎木卡姆與現代音樂語匯相碰撞而擦出新的火花,這條守正創新之路將《聲·生》不息。這場疆味十足的視聽盛宴,不僅是多元文化交融綻放的藝術結晶,更是新疆各族人民攜手共進、共建共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壯麗宣言。 赤誠永續,心耀華夏 晚會似一軸徐徐展開的絹本長卷,以雜技的筋骨、歌舞的血脈、弦樂的魂魄,在光影經緯間編織新疆千年文脈,促成文化根脈與時代精神的跨時空對話。表演唱《幸福生活唱起來》以新疆維吾爾族獨有的萊帕爾融合快板說唱形式,以“榴籽相抱”意象奏響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熾熱歡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演繹的《胡楊魂》以雜技為筆,重塑出胡楊 “生而一千年不死” 的倔強姿態,將兵團人“獻了青春獻終身”的赤誠升華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圖騰。這種精神圖騰在男子群舞《熱瓦普情歌》中化作青春的吶喊,既是對熱瓦普弦音的深情告白,更是對祖國的赤子長歌,生動展現出新疆新時代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童聲合唱《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生動地響徹在舞臺之上,孩子們用最純粹的聲音唱出了對祖國的眷戀。何其有幸,生于華夏。從胡楊的堅守到熱瓦普的熱烈,從民族的生命贊歌到童聲的赤子之心,每個節目都如同多棱鏡的碎片,共同折射出一個核心的命題:今日新疆的壯美畫卷,正是各族兒女在黨的帶領下,共同奮斗,將千年的愿景綻放成今天的現實。 2025年古爾邦節晚會以多元創新的藝術形式,架設深層次文化共鳴之橋,實現跨圈層情感傳播,譜就一幅各族兒女同心筑夢、美美與共的時代畫卷。晚會以生動的舞臺實踐,推動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更借“石榴花開”的雋永意象,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場晚會,既是一場潤物無聲的育人實踐,亦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審美盛宴。(供稿:新疆藝術劇院創研部、新疆文藝評論家協會:楊怡、劉鵬)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