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6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現場 由四川文化藝術學院主辦,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網易人工智能產業學院承辦,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數字傳媒學院協辦的月壤劇場——藝術+科技課程展,在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內開幕。本次展覽學術主持張新,策展人劉沛文、胡明明,執行策展人單文博、張潤、黃燕、趙紫晨、方鈺城、張溫吉翔。展覽展出了18件作品,涵蓋當代水墨、影像/生成影像、交互裝置多種形式。展覽以中國探月工程獲取的月壤成分數據為創作基礎,從生命視角出發,探索地月之間潛在的未知生命形態。從教學視角,展覽將“未知物質—算法隱喻”這一創作方式融入教學實踐,展現了藝術與科技交叉領域的教學探索。 展覽海報 策展人劉沛文強調,本次展覽的內容,基于中國嫦娥五號探月帶回的1731克月球樣品(月壤)的科學研究數據。藝術家們將冰冷的月壤數據轉化為富有想象力的視覺與聽覺表達,構建起一座思考“生命與再造生命關系”的“細胞的橋梁”。展覽中的作品不僅是對月壤物質本身的呈現,更是對生命本質在宇宙尺度和技術介入下的深度探討。當人類的技術意志能夠重塑物質、編織數據,甚至催生人工生命,我們自身又將在這一宏大進程中扮演何種角色? 開幕式現場 本次展覽集中呈現了劉沛文《藝術+科技——AI主題創作課程》的教學成果。課程中系統性地梳理藝術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歷史脈絡與當代發展,并聚焦“后人類時代”語境下的創新藝術實踐。 展覽現場 在課程教學與展覽策劃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探討藝術與科技交叉領域的前沿技術應用及其創新實踐方向。并引導學生關注藝術創作在介入生命科學、倫理思辨及環境可持續性等重大議題時,所承載的獨特探索價值與批判性力量。其核心教學理念在于積極倡導學生將生命科學領域的知識與思考,創造性地、有機地融入其藝術創作實踐之中。 展覽作品 策展人胡明明認為,展覽中,當無機月壤在實驗室中被賦予類生命表征,其本質究竟是科學探索的成果,還是技術對物質本真的消解?月壤在此并非未來生命的預言載體,而是審視技術無意識性的棱鏡。 展覽現場 相較于對后人類時代創新實踐的展望,本展更聚焦技術應用中的即時倫理代價,算法對月壤數據的二次編碼如何遮蔽科學真實性?展廳內呈現的“月壤孵化場”等作品,刻意保留數據轉譯的斷裂痕跡,暴露技術介入的暴力性,以此批判藝術與科技融合中常被美化的“無縫對接”神話。 開幕式現場 藝術家方鈺城認為,展覽中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月壤的闡釋,而是人類感官失效的診斷書。當科學提供的數據遠超肉體感知范圍,藝術可能會發明出新的感知協議。并進一步思考,當科技賦予我們“看見”月球元素分布的能力,是否同時剝奪了肉眼賞月的詩意權利? 展覽作品 藝術家張溫吉翔強調,《生命交響的幻象》作品,是一次創意與科學的交匯,藝術家通過對月球土壤照片的藝術加工,探討月壤的重構及其變化,以適宜人類生存的概念。該作品中重新詮釋了月球土壤的原始形態,展現了一個既抽象又具象化的重生概念。藝術家通過血管、細胞體等地球生物的表征形象,融入月壤細胞中,重塑了我們對月球表面的認識。這種創作過程不僅僅是對自然界現象的觀察和記錄,更是一次對于未知領域深入探索的藝術實踐。 展覽作品 《月壤no.11.11》作品,是對月球土壤的視覺再現,同時也是對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想象的藝術表達。藝術家通過這組作品,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月球世界,引發人們對宇宙深邃、未知之地的無限遐想。 展覽作品 引導觀眾思考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以及對未知的渴望。作品中,月球土壤不再是冰冷、遙遠的存在,而是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和意義。通過扭曲和重構的藝術手法,月球土壤被轉化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形態,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生命的可能性和未來。(圖文來源于主辦方)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