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來源: 藝術中國 |
在當代視覺藝術不斷被圖像消費與技術標簽化的語境中,如何以結構精密、情緒密度極高的數字裝置作品創造出極具獨立性的藝術語言,申凌飛(Lingfei Shen)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她不是使用技術來“制作”圖像,而是在技術的邏輯中重建“感知”的深層結構。從交互界面到情緒行為,從數字編碼到觀眾經驗,她以成熟藝術家的方式構建一個又一個可被進入的心理空間,作品既是裝置,也是關于觀看本身的持續提問。 申凌飛的創作邏輯始終圍繞“感知的結構化”展開。她不從圖像出發,也不依賴主題作為主導,而是從一個模糊卻真實的心理狀態切入,逐步建立其視覺語言。她擅長將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三維建模、動作捕捉、眼動追蹤等媒介手段融合為一個整體感知系統,并以此制造心理體驗的“外部顯影”。在她看來,藝術不是表達觀點的工具,而是某種情緒裝置的生成容器。 Psyche, 2023 這一思想在她的代表作《Psyche》中得到鮮明體現。作品通過AR技術構建出四組流動的虛擬面孔,觀眾的每一次注視、靠近、停留與遲疑都會被系統實時捕捉并反饋至面部的結構變形中。這些面孔不再是個體識別的符號,而成為某種流動的“感知皮膚”——無法定格,卻能被深切地感知。申凌飛在這件作品中壓制了技術炫耀的視覺沖擊力,而以非穩定性的動態結構,誘發觀眾內在的身份投射。作品不講述故事,而講述“感受”,讓人在虛擬之間,重新面對“觀看自己”的經驗難題。 Apollonian, Dionysian/ No Hope, No Fear, 2024 相比之下,《No Hope, No Fear》則將她對數字裝置的理解推至更具結構性與情緒深度的層面。這是一件由多層虛擬角色系統構成的沉浸式作品。觀眾置身于VR構建的交互環境中,面前是兩個高度象征化的角色:一個代表秩序與控制,另一個代表混沌與釋放。這些角色并非程序劇本的被動呈現,而是由觀眾的行為路徑、語言輸入、圖像生成行為所共同塑造。每一位觀眾面對的角色狀態都不同,所有情緒、反應與動作都在實時修改角色的邏輯,從而產生一個“僅對你發生”的心理共演。 申凌飛并未止步于角色互動的表層機制。在這一作品的更深層中,還設有一個系統生成的“無形角色”,由觀眾自身的行為所激活。這一機制記錄觀眾的聲音片段、圖形習慣、停頓節奏與視角偏移,并將其悄然融入現場結構——可能是一段語句的斷裂,可能是燈光的一次波動,也可能是一幅繪圖緩慢浮現的筆觸。這個角色無形卻真實,它的存在提醒我們:參與并非行為,而是“被經驗”的另一種維度。 Sketchbook/ No Hope, No Fear, 2024 這一切建構的成立,都依賴于申凌飛對“展覽空間”的非傳統理解。她拒絕將裝置作品作為技術樣本展出,而是將其作為“情緒發生器”來布置現場空間。她習慣使用低照度的黑盒環境、非線性的聲音路徑與可觸發性的界面設計,將觀眾置于一個信息稀釋但感知聚焦的結構之中。她反復強調:“觀看不該是一種消費,而是一次被動裂解——我們在作品中如何被看到,比我們看到什么更重要?!?/p> 申凌飛的作品并不提供明晰的意義結構,卻極度依賴情緒狀態的真實生成。她不敘述,也不引導,而是制造足夠多的“模糊空間”,令觀眾在其中遭遇自身。她創造的不是世界,而是“視角”;不是故事,而是“經歷”;不是圖像,而是“心理結構的回響”。這使得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成為一次冷靜而深刻的經驗共構:觀眾在技術中走入自己,在交互中重塑感受方式。 她的藝術思想建立在結構精密與情緒誠實的雙重基礎上。她不是情緒主義者,但她讓情緒具有了結構維度;她也不是純形式主義者,卻在形式中隱藏了極度精致的心理機制。這種“深感知”取代了傳統的美學判斷,使她的裝置作品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日益廣泛的關注。她不是將數字語言當作新媒體的標簽,而是將它作為情緒敘事的新地形圖,用以重新繪制觀看、感受與自我認知的邊界。 Psyche, Display in Re-imagining Fashion Exhibition, Design Museum, London, 2023 Psyche, Display in Into the Future Tech-Art Exhibition, Whitespace, Edinburgh, 2024 通過這些作品,申凌飛提出了一個具有當代表達張力的藝術命題:“虛擬空間不應被理解為現實經驗的替代物,而是一種可以承載情緒、生成自我、甚至修復心理裂痕的精神容器。”在她的作品體系中,數字技術從未被賦予單一功能主義的意義,而是作為一種富有異質性、延展性的感知維度,喚醒我們對自身復雜性、脆弱性與未完成狀態的重新審視。她以極其精密的結構與高度克制的情緒控制,讓技術成為通向感知深處的界面,而非信息傳輸的終端。 在申凌飛看來,交互裝置藝術并不只是一個觀賞性的技術結構,而是一種可被經驗、被進入的心理構造——一個激活觀看與感受的場域,同時也是對“存在感知”進行解構與重組的實驗性空間。觀眾不再是作品的“外部觀者”,而成為系統運作的共謀者;技術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成為承載結構記憶與共振感知的情緒機制。在今天這個圖像泛濫、界面過載的文化語境中,申凌飛的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條被忽視的路徑:她讓技術成為鏡面,讓作品成為觸感,讓觀看成為心理自剖。 每一件交互裝置藝術作品都像一場關于“凝視”的實驗:凝視他者、凝視圖像,也凝視那些在自我與虛擬之間不斷游移的模糊輪廓——它們不穩定、不確定,卻真實地存在。 正是在這些被激活的瞬間,人類在數字空間中的心理投影與真實經驗之間,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可能性。(圖片、文字來源:申凌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