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來源: 藝術中國 |
近日,“時空之變:潁川小筑歷史和空間的現代性”展覽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正式揭幕。展覽以檔案材料回顧建筑百年,同時融入當代藝術表達,探尋不同歷史情境之下對于時間、空間和身份記憶的認知,讓觀者思考歷史建筑保護和文化傳承之于現代化進程的意義。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由浦東新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指導,浦東新區文物保護與管理所、上海吳昌碩紀念館聯合主辦,并得到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市測繪院、浦東新區城市規劃和公共藝術中心、上海陸家嘴(集團)有限公司等機構的大力支持。 展覽主要圍繞三個歷史時期呈現:1917年至1937年的陳氏私宅;1958年至1996年的公管租賃住房;1997年至今作為公共紀念館,從而反映建筑、城市及社會環境的歷史變遷。 “從上世紀初爛泥渡市鎮中的陳氏私宅,到今日陸家嘴摩天樓群環繞的公共紀念館,這棟老房子作為一個時空節點,以百余年的歷史和空間轉變參與建構了其所在地方的現代性?!辈哒谷笋T路表示,歷史建筑具有一種復雜的紀念碑性,凝固了悠久歲月,“空間褶皺”里包含著主體、城市和社會的持續變遷。 吳昌碩紀念館始建于1917年,屬于中西合璧建筑,在陸家嘴的玻璃幕墻環抱下,此刻化身為文字與記憶交織的容器。在吳昌碩紀念館的百年老宅中,數字書法與建筑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詩意對話。 藝術家LEOW(王點)作品《書筑》(Callitecture) 展覽中還以兩件新媒體藝術作品,作為對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收藏”的歷史與藝術的回應。其中藝術家LEOW(王點)的作品《書筑》(Callitecture)投放到建筑表面,將吳昌碩的金石筆觸解構為流動的光影,讓書法掙脫傳統敘事的束縛,在雕花門窗間自由穿行。 作品刻意保留筆墨的“未完成感”:投影中扭曲的飛白、驟徐的漲墨,恰似缶翁落筆前的沉吟;錯位的筆鋒與建筑裂紋重疊,暗合這座被時代反復涂抹的屋宇命運。而技術僅充當“數字筆觸”,將建筑表皮轉化為動態宣紙。陸家嘴的霓虹倒影與老宅窗欞交織,形成三重時空褶皺——吳昌碩的筆意、陳桂春的時代與當代金融城的倒影在此平行對話。 這場展覽不僅是對傳統書法的解構,更是一次對城市記憶的溫柔觸碰,讓歷史建筑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據悉,展覽將展至9月7日結束。(圖文由主辦方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