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4來源: 藝術中國 |
《浪浪山小妖怪》海報 來源于《中國奇譚》官方微博@動畫中國奇譚 從美影廠的《大鬧天宮》《牧笛》《哪吒鬧?!返冉浀鋭赢嫞健洞笫w來》《深?!贰赌倪钢凳馈贰赌倪钢[?!返痊F象級作品,中國動畫電影在中國傳統動畫美學的基礎上,不斷對傳統文學IP、戲曲、水墨畫、皮影等具有民族辨識度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創造性轉化,為國產動畫藝術話語體系打造了一條具有創新性的發展之路。從《大鬧天宮》的京劇韻味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顛覆性改編,從《牧笛》的水墨意境到《深?!返臄底炙珓撔拢袊鴦赢嬰娪安粩嗤黄扑囆g表達的邊界。這一系列的創新實踐,不僅推動了中國動畫產業的市場化進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票房奇跡,更確立了國產動畫在國際視野中的文化主體性。而近期上映的影片《浪浪山小妖怪》在美學風格上,于各式的融合創新當中,回歸了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傳統的2D水墨風格,延續了上美影“中國動畫學派”的美學風格,將影片回歸于最原始的中國本味。與此同時,影片通過現代光影、透視的手法進行渲染,滿足電影視覺呈現的需求,這種回歸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在當代語境下對傳統美學的再創造。 作為《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續作,歷經兩年時間,《浪浪山小妖怪》這部由原班團隊打造的國產喜劇動畫電影于8月2日正式上映。影片延續了兩年前“我想離開浪浪山”的情感共鳴,以“致敬每一個勇敢出發的自己”作為回應,憑借著“兒時味道”的美學風格,影片再次撫慰、鼓勵了所有勇敢生活、打破枷鎖,努力成長為“真正的自己”的平凡而又普通的“我們”。影片以《西游記》為藍本,解構傳統進步神話的線性敘事,以平凡小妖的支線性獨特視角打造“去宏大敘事”“去英雄主義敘事”的小角色故事,賦予傳統敘事以當代關切,構建起普通個體的生命史詩。影片自上映以來,兩天時間內票房便超過一億,豆瓣評分直飆8.6分。據貓眼專業版數據統計,8月11日上午11時,《浪浪山小妖怪》以累計票房超5.74億的成績奪得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小妖怪們荒誕無稽的取經路在經典文學的底蘊中側面呈現了文學影視化改編的現代性價值,也折射出了小人物在社會結構中面臨的身份認同困境、階層固化、績效主義社會的異化困境、代際價值觀斷裂等現代社會的深層焦慮與和解之路。 “浪浪山外還是山”山是小妖怪們的家,可山卻也成了小妖怪們的“理性化牢籠”與??率降摹耙幱柨臻g”,進而折射出當代社會中個體生存境遇的普遍困境。影片《浪浪山小妖怪》通過對《西游記》文學文本敘事系統的解構與重塑完成了當代社會異化現象的寓言式表達。在《西游記》的線性敘事邏輯當中,無論是悟空、八戒、沙僧還是作為坐騎的白龍馬皆具有其不凡的身世與明確的成長軌跡,每一個角色都在時間當中有著屬于自己的線性發展。然而,當敘事焦點轉向浪浪山的小豬妖時,線性發展的時間體驗被徹底瓦解。小豬妖在大王洞被呼來喝去,并不斷重復著被大王安排任務,然后拼盡全力去完成任務,最后再接受熊教頭的訓斥與懲罰的日常生活。小豬妖用身體刷鍋、用羽毛制箭,而最后全部被熊教頭用標準化要求將他富有創見的工作成果一票否決。之于小豬妖而言,時間仿佛一條履帶,成了無始無終的循環體驗。其中,“大王洞”所指代的現代性社會結構中的時間被異化,海德格爾所強調的“時間性存在”在熊教頭的壓迫下被壓縮為空洞的重復性節奏。當小豬妖的個體價值在循環敘事中成為負值,自我的潛在成長被循環敘事壓縮而轉化成為突破個體困境的能量,小豬妖與蛤蟆精由自我規訓的內化階段過渡到勞動價值的困惑階段,最終走向“組團西天取經”的“嘗試性”覺醒,小妖怪或許服從,但仍然在心底保持著自己的善惡觀,存在主義式的勇氣,已然構成了對“單向度”生存狀態的詩意抗爭。 窮則生變,小豬妖作為團隊的創始人,拉攏了四個個性鮮明的小妖怪踏上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的西天取經之路。四個小家伙的性格塑造與原本的唐僧師徒四人截然不同,小豬妖扮演豬八戒,卻意外成為了團隊的領導者;在穩定工作與勇敢追夢之間反復橫跳的蛤蟆精,成為了內心最為堅定的唐僧;而向往自由且話癆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黃鼠狼精,承擔起了默默背負行李的沙僧角色;最為膽小內向的猩猩怪,則扮演神通廣大的保護者角色——齊天大圣。對于角色設定的矛盾性重構,不僅為影片營造了濃厚的喜劇效果,更贏得了觀眾對于角色的身份認同,大家在四只小妖的身上尋找自己,而后同小妖怪一起滿心期待、一腔熱血地踏上取經路,有些埋藏在心底的勇氣,在這一刻流淌進故事,與小妖怪們前路未卜卻能敢想敢干的勇敢融在一處。小妖們從文學文本中扁平的炮灰角色轉化為熒幕上的“圓形人物”,《浪浪山小妖怪》在跨媒介改編中依賴于電影媒介的話語層特權,讓“不可見”的沉默者獲得形象與肢體。由此,影片將古典神話降維至日常生活,完成了一次結構系統的現代性轉譯。 《浪浪山小妖怪》劇照 在小妖怪的限知視角當中,他們不知道唐僧師徒的模樣,對于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更是未曾可知。他們沒有降妖除魔的法力,更無普度眾生的本領,只憑借著充滿正義和善良的凡者圣心,以及對于認可的渴望,成為了百姓心中的“真長老”,而后又被法力高強的大妖踩在腳下,一切的真相被揭露?!澳阋詾槭裁慈硕寄苋ト〗??”“孫悟空和如來早就認識,豬八戒和沙僧都是天神轉世,唐僧更是金蟬子,皇帝的哥們?!倍鴳{什么取經,取的又是什么經。在本領高強的大妖與觀眾的全知視角當中《西游記》是一部早已編撰好了的劇本,如若經誰人都能取,故事無人編撰雕琢,那么千古流傳的傳奇又從何而來。經也者,恒久之至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敖洝笔瞧斩缺娚姆▽殻嵌然煞鸬纳裢?,是小妖怪們遙不可及的仰望。小妖怪不知道什么是經,我們不知道小妖怪的名字,小妖怪們是很多人,也是一個人。在拿到編制入職小雷音寺的誘惑中有蛤蟆精與小豬妖的掙扎也有猩猩怪和黃鼠狼精的決絕,但是最終他們合為一體散盡全部修為打敗了曾經他們心中的“權威”——小妖們的黃眉大王,成功解救了孩子們。之后,他們不再假扮唐僧師徒也沒有歸順于強者,甚至被打回原形不再是妖,而只是自己。如果說小豬妖在大王洞謀得一份體面的差事,是社會的邊角料,但卻是媽媽心中的小驕傲。那么,在這一刻,這場丟掉一切的冒險化作浪浪山溫潤的風,不遠萬里,吹進了每一個小妖自己的心中,他們是自己的驕傲!或許,“做自己”才是小妖們取得的“真經”。影片中直到小妖怪們被打回原形他們也沒能說出名字,自始至終我們不知道他們叫什么,被解救的孩子們與他們的父母也不知道。一直無法被看清的唐僧師徒在最后我們看清了他們的面目,悟空也為這四個不知名的小妖怪拔下了四根保命毫毛。這可能是他們一生與唐僧師徒的唯一交集,卻也成為了人生的真正開始,無論是之于小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抑或是對于宏大敘事的解構作用下,在傳統“進步神話”中所取得的身份認同,都在此刻達成。 《浪浪山小妖怪》劇照 “青綠重色為濃厚易,為淺淡難;為淺淡矣,而愈見濃厚為尤難。這一設色美學觀在《浪浪山小妖怪》中得到了視覺詮釋,影片畫面除了傳統水墨的寫意運用,在色彩上還頗有敦煌壁畫礦物設色的美感,既保留了水墨氤氳的流動氣韻,又通過重彩的靈活運用,營造出“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視覺張力,畫面濃墨重彩,靈動跳脫。影片以“筆墨入境”的思維模式,在光影、透視結構上融合西方繪畫“寫實原則”的同時踐行了“工寫結合、氣韻生動”的中國傳統美學主張,筆與墨會,是為絪缊。除此之外,影片在敘事上也與中國傳統美學意蘊不謀而合,形成了生動的互文關系,小妖怪們在迷茫的內在困境中尋求自我的核心,在紛亂的社會環境中尋回自我本色,恰似鄒一桂《小山畫譜》“五彩彰施,必有主色,以一色為主,而他色附之”。當影片將小妖怪打敗妖怪大王成功解救孩子們,村民們把他們的樣子塑造成像供奉香火清楚地交代給觀眾,又將未來的路交予小妖怪們并隱藏了小妖怪們的名字。在留白的敘事空間中,觀眾得以自行勾勒小妖怪們未來的生命軌跡,完成對“何為真正英雄”這一命題的個性化思考?!疤撎帉崉t通體皆靈,愈藏愈妙;實處虛則節節有呼吸,愈露愈奇?!敝惺矫缹W的意蘊與敘事相互通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象躍然于熒幕之上。將傳統美學置于當代語境之中,這種跨越時空的美學對話,不僅豐富了國產動畫的視覺語匯,更讓千年文化基因在當代敘事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浪浪山小妖怪》劇照 《浪浪山小妖怪》導演於水對于小妖怪名字的留白以及傳統文化符號、中式美學的融合創作問題向觀眾做過解讀。於水在央視新聞的采訪中講道,“他曾想為小妖怪們取名字,但很快就放棄了這個念頭。我們的名字最終可能也不會有人記得,小妖怪們也是,他們代表著蕓蕓眾生,這也與影片的英文名《Nobody》相呼應,那就是‘無名之輩’?!薄岸鴮⒌袼?、壁畫、建筑等等傳統文化元素搬上大銀幕,是有意為之,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無心之舉’。比如電影中的北張村,其實還原了於水以前在黃河邊的磧口古鎮看見的一處風景。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會不自覺表達出來。為了創作思路的連貫性,電影中的所有分鏡畫面,都是他來繪制的。其中,除了記錄下歷史文化的痕跡,‘復古’的畫風里,也藏著不少80后、90后的回憶?!膘端J為能讓大家產生廣泛共鳴的,不外乎這三個層面:“首先是傳統符號,比如中式建筑、燈籠等;其次是中式審美,比如留白技藝和水墨畫;第三點是情感認同。” 最后,無論是文學影視改編的敘事重構,還是傳統美學的融合創新,無不昭示著民族性堅守與創新性探索的重要性。以古典文學底蘊為根,將中華優秀文化、中華民族精神與現代表達融為一體,筑牢中國動畫審美體系。在當代語境下,不斷延伸中國動畫美學內涵,活化傳統,不斷拓展中國動畫審美外延,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動畫當始終堅持立足本土文化主體性,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堅守民族美學獨特性。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在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對話中,構建兼具文化自覺與時代特征的藝術范式,在世界動畫藝術版圖中打造獨具“中國氣派”的美學風格。 愿每一位平凡而不平庸的我們同浪浪山的小妖怪們一道,同中國動畫電影一道,承古開新,向著未來,勇敢出發! (渤海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供稿,楊皓伊 高梓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