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來源: 藝術中國 |
展覽海報 由浙江傳媒學院主辦,獲批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4年度“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展覽《以土為源——當代視覺藝術生態作品展》在繼蘇州寒山美術館、天津濱海美術館、成都鐵牛村、嘉興桃源村、上海叁柒貳叁美術館成功舉辦后,于2025年8月末巡展至若爾蓋縣轄曼鎮虢昌村作為閉幕站收官。 若爾蓋濕地獨特的腐殖質潛育土與泥炭質潛育土,成為本次展覽的核心敘事者。這片"地球之腎"以薄層泥炭承載著驚人的生物多樣性,構成了一部動態的"土壤色彩年鑒"。 展覽基于土壤材料、土地資源、生態維護、植物環境等多元視角,通過以土壤為底層邏輯和哲學基礎,有效轉換自然物質和藝術創作之間的分科屬性,集體呈現一批關于傳統材料與技藝、民間工藝與文化遺產、數字媒介和技術融合、社會介入和田野研究等多重維度的創作成果。 這場展覽不僅展示土壤,更讓土壤成為策展人——它記錄的氣候密碼、維系的生命網絡、面臨的生存威脅,都在藝術轉化中獲得了新的表達維度。當觀眾俯身聆聽那些根系與微生物的密語時,展覽完成了從"觀看自然"到"成為自然一部分"的認知躍遷。 《以土為源》項目回顧 自2024年10月起,《以土為源——當代視覺藝術生態作品展》以土壤為紐帶,呈現了一場跨越地域的藝術與生態的對話。 蘇州站展覽現場 作為展覽首站,蘇州站的開展得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此次合作在展現南京土壤所深厚的科研實力的同時,也向公眾揭示了“科學如何為藝術提供素材與視角”。通過《以土為源》展覽,科學研究與藝術的結合轉化為可感知的體驗,提升了土壤保護、生態可持續等議題的社會認知度。 天津站展覽現場 《以土為源》展覽第二站天津站落地于濱海新區,這片曾被鹽堿荒地覆蓋的土地,通過幾十年持續綠化與造陸,已經轉化為現代港口與生態復合場域。在天津站,我們不僅在審視港口與產業的繼續擴張,更在傾聽土壤的聲音:它提醒我們,任何城市建設,都來自于泥沙與鹽堿的身體。只有尊重土的復雜性,才能使藝術與生態持續共生;而在濱海這樣帶鹽分的土地上,這樣的共生顯得尤為必要,也尤富啟發性。這樣,“以土為源”的意圖在濱海生長出真正落地的文化力量:以土地為點,以藝術為媒,引領公眾重新發現城市根系上的土壤聯結。 成都站展覽現場 《以土為源》展覽的第三站在成都·鐵牛村呈現,打破了美術館的白盒子模式。這些創作不僅詮釋了土壤的物質性,更揭示了其文化維度——正如鐵牛村新老村民共同守護的土地,既是生產資料,也是情感紐帶。 展覽期間發布的《一顆柑橘的千方百計》生態報告顯示,鐵牛村土壤有機碳儲量較改造前增加42%,成為"碳匯農業"的典范。這種將生態價值轉化為藝術語言的實踐,正是國家藝術基金支持該項目的深層意義——當觀眾在柑橘樹下觀看陶土雕塑,品嘗帶著泥土芬芳的果實,土壤保護已從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 嘉興站展覽現場 在嘉興桐鄉的桃園村,每一株槜李樹的根系都深扎著一部千年土壤史詩。當《以土為源》藝術展第四站邂逅這片江南古村落,那些被《詩經》記載的"唐棣之華"(槜李古稱)與當代土壤藝術,共同演繹著土地的生命敘事。 展覽的到來,為桃園村的土壤治理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如今的桃園村,土壤治理已從單純的農業技術升級為"生態-產業-文化"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模式。在這片土地上,藝術與農學的相遇證明:最好的土壤改良劑,永遠是人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上海站展覽現場 黃浦江的江水奔流不息,而兩岸的土壤則默默記錄著上海從漁村到國際大都市的滄桑巨變。 在第五站上海站的《以土為源》展覽中,藝術家們以黃浦江兩岸的土壤變遷為線索,通過沉浸式的藝術裝置、科學數據與歷史敘事,讓觀眾在長江口的特殊地理背景下,重新思考土地與城市的關系。 在這場跨越科學與人文的展覽中,黃浦江的土壤不再沉默。它們通過藝術的語言,向世界講述著一個河口城市如何在與自然的博弈中,尋找平衡與共生。 土壤與人類永恒的關系 2萬年前,我們人類的史前祖先,曾經在法國多爾多涅省蒙提涅克村韋澤爾峽谷的洞窟中,用身邊的彩色土壤、鐵礦石、錳礦石和高嶺土等純天然的材料,為后世留下了富有極高審美創意和智慧想象的拉斯科洞窟壁畫。 萬年之后,我們依然能夠看到藝術家們在通過對于土壤材料的性質研究、形式屬性以及所有可能發生的媒介轉換,來推導出一次又一次的物質思辨項目和社會介入行動。藝術家們面對土壤生態而不斷激發出的哲學詩意和美學想象,正在成為鏈接科學和大眾之間最為行之有效的公共教育手段,而這,也正是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而傳遞出的最大信息。 《以土為源》展覽項目以“土地的頌歌:傳統與自然的對話”、“生態的織錦:當代藝術的多元探索”、“數字的田野:科技與生態的融合”、“土地的印記:社會現場與藝術的交織”四個單元版塊構成,藝術家們分別從美學傳統、手作技藝、媒介轉移、材料造物、物種共生、數字生態、技術敘事、自然療愈、社會介入等等創作錨點,展現當代視覺藝術和生態傳承的內在聯系,共同營建出一個能夠引發觀眾參與思考鄉土文化、自然永續和精神家園的展覽語境。 展覽將藝術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旨在喚起公眾對濕地生態系統的關注與保護意識。通過沉浸式的土壤藝術體驗,讓觀眾深入了解若爾蓋濕地的生態價值,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共建可持續家園。(圖文由浙江傳媒學院提供)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