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來源: 藝術中國 |
邢少臣 菊花黃時蟹正肥 138x68cm 文_劉萬鳴(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就當代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而言,邢少臣先生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個案人物。其重要性,除了他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深厚的傳統功底、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濃郁的人文情懷之外,還體現在他深刻思考并闡釋了當代中國畫應該如何繼承創新、如何應對時代發展等關鍵命題。 從繼承傳統角度來看,邢少臣先生的藝術創作路徑清晰而堅定,近師吳昌碩、齊白石兩位巨匠,兼收并蓄的汲取了磅礴雄渾的氣度與濃烈的生活氣息,繼而上溯徐渭、陳淳的潑墨寫意傳統,在更深的層面上發揚了中國文化重自然、重生命、重靈性的美學精神。當然,繼承是為了創新。邢少臣對筆觸肌理和墨色質感有著極為自覺的追求,在“似與不似”之間超越物象外形、直抵精神內核,因此其藝術語言具有極高的辨識度:一方面,他創造性地繼承并轉化了清代“金石畫派”的筆墨傳統,重筆澀行、積點成線,以千鈞筆力賦予線條沉雄剛健、蒼莽渾樸的質感,呈現出畫家少有的厚度與力度。另一方面,他對“焦墨”的運用尤為獨到,真正做到了“干裂秋風,潤含春雨”,濃而不滯、枯而不燥,不僅強化了視覺沖擊,更蘊含了對時間流逝和生命堅韌的感懷。 邢少臣 繁華似錦 200x200cm 觀其作品,無論是果蔬禽鳥還是農家小景,無不具備飽滿的構圖、強烈的視覺張力和極具表現力的“濃墨重彩”。尤可稱道的是,這里的“彩”并非明艷俗麗,更非淺薄炫目,而是濃烈不失莊重、雄強不失內斂。值得注意的是,其畫面常出現大面積深重墨塊與明亮色塊的并置、碰撞。這種強烈的色彩結構關系,突破了傳統文人畫含蓄、內斂的既定審美范式,體現出現代構成意識與傳統寫意精神的交融,也喚醒了沉睡于傳統筆墨的剛健魂魄,讓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強烈的時代生命力和感召力。 “畫鳥需懂鳥性,繪農要知農情”,邢少臣先生是一位真正扎根生活沃土的藝術家,其藝術創作始終與人民、與土地緊密相連。他將對生活的熱愛、對土地的深情,毫無保留地傾注于筆端:農舍籬笆間喧鬧爭食的雞雛,沐浴在秋日暖陽下綻放質樸笑靨的農婦,人畜相依、充滿溫情的勞作……這些場景的選擇,并非簡單的鄉土風情記錄,而是飽含著對變遷中的農耕文明的深刻凝視與溫情挽留。這些平凡甚至略顯粗糲的生活片段,經過純正而富有表現力的藝術提煉和升華,被他賦予崇高而永恒的詩意。在他的筆下,日常生活的煙火氣并不意味著“俗”,而是對生命本真狀態的禮贊、對勞動者尊嚴的謳歌、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深情描繪。這種將“大俗”轉化為“大雅”的能力,正是“大美有情”的最佳注腳,也進一步深刻印證了“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真理。 邢少臣 秋荷雙鷺 138x68cm 另外,邢少臣先生深諳“計白當黑”這一東方美學的精髓,并在創作中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精心經營畫面布局,使得空白與墨塊、線條相互生發,彼此映襯,共同構建出既空靈通透又渾厚飽滿的獨特審美空間。他對“虛”“實”關系的精妙掌控,使得畫面在雄強厚重之余不失靈動,充滿令人回味的哲思。 大墨至真,大美有情?!按竽保枪P墨語言的極致錘煉,是金石之氣的淋漓灌注,是時代氣韻的磅礴表達;“至真”,是對生活本質的真誠熱愛,是對藝術真諦的執著追尋,是對精神家園的深情守護。他成功地將大寫意花鳥畫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語境下推向新的高度,既牢牢把握中國畫以線造型、以墨立骨、以意為魂的核心特質,又在題材構圖、筆墨肌理、精神內涵上大膽突破,勇于創造,為當代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樹立了極具啟發性的典范。可以說,邢少臣的藝術探索,代表了一種“新寫意”的方向:在堅守民族藝術精神內核的前提下,通過引入新的視覺經驗、強化形式語言、深化人文關懷,使古老的寫意傳統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邢少臣 金秋十月138x68cm 實際上,“大墨至真、大美有情”的藝術品格,不僅是邢少臣先生個人藝術追求的完美寫照,更是我們這個時代中國畫藝術所呼喚和應當具備的精神氣象:既要有傳承文脈的定力與深度,又要有面向時代、勇于創新的魄力與銳氣;既要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又要具備開放包容的胸襟與視野。 期待邢少臣先生創作出更多承載時代精神、彰顯民族氣派的精品力作,也期待我們當代的中國畫家能夠繼續發揚這種具有標桿意義的藝術精神。(供稿/中國國家畫院 盛鳴) 邢少臣 平湖放舟 138x68cm 邢少臣 奇峰有仙境 138x68cm 邢少臣 放馬大青山 138x68cm 邢少臣 放鶴圖 138x68cm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