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1來源: 藝術中國 |
藝術跨越國界,愛是共通的語言。世博會博物館與多個藝術機構及青年藝術家在大阪世博會共同繪就了一幅“以愛賦能未來”的美好畫卷。 2025年9月8日至9月14日,由世博會博物館主辦,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ICAA國際藝術創意聯盟提供學術支持,TBCA文化藝術中心承辦的“以愛交流——藝術創造美好生活”全球藝術交流展在大阪世博會西畫廊順利舉辦。 展覽聚焦“藝術如何以愛為紐帶凝聚人心、創造美好生活”,通過百余件作品展示、論壇對話、現場創作深入探索藝術對城市、社區和個體生命的深遠影響。 開幕式:共繪以愛為核的藝術愿景 9月9日下午,各界嘉賓齊聚世博會園西畫廊,共同見證展覽的開幕。2025大阪世博會世博館運營負責人戴曉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院長黃建成,參展機構代表P&M Studio創始人兼藝術總策劃Peter Huang,青年藝術家代表趙兵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開幕式嘉賓及工作人員合影 嘉賓從不同視角闡釋了“藝術與愛”的共生關系并強調,藝術作為一種跨越國界、語言與文化的共通語言,正是構建這種關系的基石。 2025大阪世博會世博館運營負責人戴曉琍(左),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院長黃建成(右) 參展機構代表P&M Studio創始人兼藝術總策劃Peter Huang(左),青年藝術家代表趙兵(右) 展覽內容:多元融合的藝術表達 本次展覽薈萃了眾多杰出藝術家與前沿創意機構的力作,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融、多元與融合共生的藝術圖景。 獨立青年藝術家Peter Huang、趙兵、楊華和崔灝帶來了他們的系列作品,通過風格各異的繪畫語言,深刻表達了對于“愛”這一永恒主題的獨特思考。與此同時,上海零陸零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TBCA文化藝術中心、BJSD山達設計機構、 P&M Studio、維度文化、美灣共創等創意機構則從設計、科技等不同角度,展現了藝術與產業融合的創新理念。 展廳現場 展覽期間,藝術家Michael Huang于現場進行了主題為“Wander Puffs眼中的世博會”的創作并同步直播。Wander Puffs的誕生靈感源自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卻動人的情感與溫情。以充滿童趣與幻想的視覺外表,承載著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創作期間,Michael將這一可愛意象與世博理念相融合,通過現場繪畫和線上直播,吸引大量觀眾駐足欣賞與熱烈討論,成為展期中一道亮眼的互動景觀。 MichaelHuang直播繪畫現場 左至右:P&M Studio創始人兼藝術總策劃Peter Huang、2025大阪世博會世博館運營負責人戴曉琍、P&M Studio創始人兼創意總監Michael Huang 論壇研討:多維度的思想碰撞 9月14日下午,本次展覽的重要收官活動——青年藝術家論壇與閉幕式圓滿舉行。該論壇匯聚了來自策展、藝術創作、學術研究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眾多代表:2025大阪世博會世博館運營負責人戴曉琍,上海零陸零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市場運營總監章沁怡、新媒體運營賀佳青,設計學博士、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中心主任彭一名,P&M Studio創始人兼藝術總策劃Peter Huang,P&M Studio創始人兼創意總監Michael Huang出席活動,共同為此次藝術盛宴畫上圓滿句號。 左至右:設計學博士、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中心主任彭一名、P&M Studio創始人兼藝術總策劃Peter Huang、P&M Studio創始人兼創意總監Michael Huang、零陸零貳市場運營總監章沁怡、新媒體運營賀佳青、2025大阪世博會世博館運營負責人戴曉琍 嘉賓們以“靈感無界——藝術、科技與未來的對話”為主題,通過跨領域對話,圍繞藝術創作、科技創新與未來愿景等多個維度,不僅分析了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無限可能,還分享了如何通過創新表達傳遞愛與希望的真諦,為展覽主題提供了豐富的思考視角和實踐路徑。 作為Wander Puffs的IP出品方,“零陸零貳”特別聯合P&M Studio與專業心理分析師共同打磨形象,并基于對當代人“情感陪伴”深層需求的敏銳洞察,致力于將Wander Puffs持續打造為兼具溫暖質感與想象力的治愈系IP,將溫暖故事與交互體驗相結合,在快節奏的生活浪潮中,為人們提供溫柔的精神慰藉。讓不同地域、不同膚色的人們感受到“被理解、 被接納、被守護”催生出的內在動力,陪伴著人們在平凡日常中發現美好與感動。 論壇現場 展望未來:藝術與愛的持續交流 本次"以愛交流——藝術創造美好生活"全球藝術交流展不僅是一場藝術的呈現,更是一次以愛為媒的文明對話。通過多種形式,充分展現了藝術跨越國界、連接人心的獨特力量,完美呼應了大阪世博會"設計未來社會,讓生命綻放光彩"的主題。隨著展覽的落幕,藝術與愛帶來的感動與思考將繼續延展,為構建更加美好、包容的未來社會注入持續的文化動能。(圖文:廣州美術學院未來城市創新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