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活躍于20世紀中期、善于畫馬的國畫大師,人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便是徐悲鴻,但要說運用傳統水墨技法畫馬的,戈湘嵐絕對可稱得上是個中翹楚。
1904年戈湘嵐生于東臺安豐古鎮的一戶書香門第,其堂兄為中國現代著名新聞學家戈公振先生。戈湘嵐自幼聰慧,酷愛繪畫,尤愛畫馬,凡有馬匹經過自家門前,必尾隨很遠。15歲那年報考上海美專時,以畫馬為卷,竟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被上海美專西畫系錄取。
戈湘嵐學畫馬從臨摹李公麟入手,參照《故宮周刊》上歷代名畫馬,對中國歷代畫馬名手結構廣泛涉獵,譬如,唐代韓晃的用筆細勁渾穆,馬身的肥腴有骨,姿態的雄駿豪縱;宋代李公麟勤于觀察,“終日不去,幾與俱化”的寫生獨創,以及元代趙松雪“法備而神完”,境開復格雅,清代宮廷西洋畫家郎世寧講究結構、體積的寫實技藝,同時借鑒西方名畫和雕塑馬的神態,形成自家畫馬風貌:毛片細密,體態神駿。1940年初露頭角的戈湘嵐舉辦個人畫展時,即被海上畫馬名家趙叔孺所賞識,收為入室弟子。
1942年,為躲避戰火,戈湘嵐舉家遷居揚州,直至抗戰勝利后方返滬。在揚州的四年中,戈湘嵐廣交朋友,與揚州文化名流是書畫家尤其交往密切,時常一起筆會切磋,合作書畫。趙叔孺去世后,戈湘嵐和林雪巖、金仲魚還一同拜在揚州名儒陳含光門下學習書畫詩詞,并參加了陳含光組織的書畫組織“濤社”。戈湘嵐避居揚州時期的作品有一顯著特點:駿馬都不配鞍韉,不戴籠頭,顯示他不受系縛、獨立悠游的心境和理想。
筆者珍藏的這幅扇面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此幅扇面是戈湘嵐1945年(乙酉)夏天所繪的一幅柳蔭散牧圖:在河邊的柳蔭下,一匹五花馬在回首凝望。畫面的正中為五花馬,用筆兼工帶寫,馬頭、馬腿、馬身輪廓屬于工筆路子,精描細寫還融入了西洋素描的手法,力求準確逼真,馬眼明亮有神,就連馬頭上的鬃毛都畫出了被風吹拂的飄逸之感;馬身毛片和馬尾則以寫意筆法信筆揮灑,雖未刻意寫畫,倒也生動自然,可見戈湘嵐對馬的造型掌握之深。工,不傷其駿;寫,不傷其性,一匹馬有工有寫是在傳統基礎上真正的出新,是戈派畫馬的典型畫法。
戈湘嵐馬畫的布景典雅堪稱一絕,從此幅扇面上可以窺豹一斑,右側一株垂柳柳枝隨風擺動,枝干用筆老辣精準,柳葉疏密有致筆筆中鋒。寥寥幾筆點染將樹旁的河流灘涂交代清楚,疏密繁簡,層次分明,設色明亮,清雅可人。其實這些不俗的布景并非他本人手筆,都是由其同門師弟、海派人物名家林雪巖代筆的。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戈湘嵐畫馬的聲譽日隆,畫件應接不暇,又因戈湘嵐本就不擅布景,所以一般畫完馬之后直接交由師弟林雪巖負責補景,雖是二人合作但一般只落戈款,所以外人不知其中奧秘。這事在揚州畫壇是公開的秘密,所以有“戈不離林,林不離戈”之說,同時又將戈湘嵐畫馬、林雪巖布景的畫作稱為“維揚藝林一絕”。(黃 強)
?。▉碓矗褐袊叹W—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