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最能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最能體現人對自然的情懷,以及對生命自我的觀照。小情懷的畫家,其作品氣象往往不夠開闊,筆墨也顯得拘謹小氣,不夠酣暢自如,缺乏自然山水應有的神采和意韻。而大情懷的畫家,其作品氣象萬千,暢朗豁然,筆墨靈動,飛蕩雄逸,往往給觀者以滌蕩身心、淋漓痛快之感,畫家許振的山水作品便屬于此類,納萬象于筆底而生成高渾顯秀、峻骨清虛的水韻青花世界。這時候他筆下的山水已不再是具體的某山某水,而是胸中之丘壑,是精神家園里的山水意象。
與那些只一味地從畫譜中研習山水畫的畫家不同,他的水韻青花山水畫更多是從寫生和感悟真山真水中獲取靈感和營養的,并經過長時間積累、提煉、升華而最終形 成了自家風貌。這也就決定了他的畫作較少受傳統山水的套路與程式,而更接近真實的山水脈象與氣息。當然,他并非真遠離了傳統,只是取法傳統的方式與一般畫 家有所不同罷了。如今他更加注重學習和汲取傳統的精神,而不是斤斤計較于具體的某一個筆畫、某一根線條、某一塊局部。他是美術專業科班出身,技法技巧對于 他來講早已過關,他早期的“古韻彈墨”系列作品就是有力的證明,那個時期他嚴格按照古法古理來進行訓練和創作,有些作品在技法上甚至不讓古賢,在當時就已 得到眾多藝評家們的認可和肯定。
而如今已過天命之年的他,于年歲、于閱歷都使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情懷與注意力轉移到了繪畫的人文性和精神性上,放在了對自然、對人生的思考與體悟上。水韻青花山水就是他反映繪畫人文性、精神性的代表題材,也是他思考自然、體悟人生的藝術結晶。他自己對水韻青花題材作品的總結是“心法大于技法”,這個概括應該說是十分準確的。繪畫本來就是以目所應接而心有體會為義理的,正所謂“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而“心亦俱會”說的其實就是心法。
當然心法的生成和體驗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此有著不同的感觸。但總的來說,沒有非凡的心境,不可能產生與之相應的、高妙的心法,心法需要心境的營造和培育。畫家許振就有著超乎于常人的心境,這一點從他當前的作品中就能明顯感受到:畫面的高逸簡穆,或曠達,或清新,或雄渾,或安謐,卻毫無時風的浮躁、污濁之感。因此面對水韻青花山水作品,你會被其中的魅力所吸引和打動。即便是專業的理論家,也很難拒絕來自畫面本身,以及內在氣韻所帶來的那份感染和誘惑。而感染和誘惑我們的背后藏著他繪畫時超脫物外的心境,以及大道至簡的審美創作理念。
眾所周知,無論是文學,還是藝術創作,由簡變繁易,由繁變簡難。所謂大道至簡、刪繁就簡,反映于繪畫上,不僅表現在技法技巧方面,更重要的還在于繪畫者的思想和境界是否真正達到了“簡淡”和“化境”的程度。畫家許振最終選擇只以“青”這一單純的顏色來表現氣象萬千、變化莫測的山水世界,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繪畫面貌,為當今山水畫壇注入了新鮮血液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沒骨山水于張大千、劉海粟、宋文治等近現代大家之后,在當代的新范本與新發展。我想這一方面源于他敢于嘗試和突破傳統的魄力與膽量,一方面源于他自我的人生感悟、心境的變化,以及修為的提升。
不拘一格的嘗試帶來了不拘一格的畫法,不拘一格的畫法形成了不拘一格的風貌,水韻青花山水作品既做到了區別于傳統,又與傳統有著內在的脈絡聯系;既做到了師法自然,又與自然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而這種距離,恰恰是其藝術之山水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距離,也正是其做為一位畫家頌贊生命、敬畏自然所時刻保持并仰望的距離。(注:本文作者張雷,文化學者、評論家)
畫家介紹:
許振,又名許朕,字鵬舉,號青龍山童,著名畫家,一級美術師,“水韻青花”開創者、新黃山畫派代表性畫家。1962年生于安徽。1986年畢業于阜陽師大美術系。1994年畢業于北京畫院高研班?,F為北京元亨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新水墨畫院專業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