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1來源:江蘇美術家網 |
![]()
![]()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這篇文章欠了太多的日子,因為忙,也因為不想人云亦云。所以一直在工作中、在閑談間、在佘玉奇的山水里慢慢品讀和感受他。前些日子,不經意間讀到了他寫的散文,一下子觸動了我。不僅是他的文采,而是字里行間你感受到的那份鐵漢柔情。無論是秋風里父親的寒衣,還是魂牽夢縈的老屋,或者舅舅家聰明重情的小狗兔兒,都暖暖的觸動著你。 ![]() 花動一山春色 我一下子理解了佘玉奇山水里的細膩。 高大俊朗的外表、深沉緘默的性格,這是很多人眼里的佘玉奇。所以我一直認為他應該是狂放不羈的畫風、一氣呵成的筆觸,是大寫意的山水、恣意的筆墨。所以我一直驚訝于他山水里的細膩工整。再讀佘玉奇的山水,是別樣的感受。 ![]()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佘玉奇的畫意境優美,這源于他深厚的文學修養。李可染說:“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即借景抒情,經過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詩的境界,這就叫做意境。”(《李可染畫論》)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中不可缺少的審美要素。 ![]() 佘玉奇的山水里充滿著詩情畫意。作品《枕碧泉閱春山》中一個“枕”字,就可閱盡畫家那份超凡脫俗、閑適恬淡的心境。畫面更是清秀撲面,山巒層疊中流淌的泉水、綠樹掩映中錯落的小屋,遠山云遮霧繞,讓整個畫面充滿了世外桃源般的安寧,讓人在審美中產生了無盡的向往。筆墨和用色上更是濃淡相宜,干濕得當,一點一擦一染,皴法老道,細膩而不拘泥。一草一木一石,疏密有致,筆筆都充滿了性情。性情至,則氣韻生動焉。謝赫六法中首貴氣韻生動,它是我國傳統繪畫中突出的美學準則。 ![]() 作品《空山新雨后》取自唐代詩人王維《山居秋暝》中的佳句,創作的是另一番意境:空靈、清新、如沐仙境。整個畫面構思獨特,簡潔生動,大片的留白中,遠山和近石遙相呼應,幾只飛鳥更是點睛之筆,兩抹淡淡的青色使山和石秀潤無比,雨后的空山在水暈墨染間彌漫著層層的雨氣,幾棵綠樹生機盎然。“山不必多,以簡為貴”(董其昌《畫禪室隨筆》),“繁中置簡,靜里生奇”(沈周跋王紱《江山漁樂圖》卷),以及明朝的惲向在論畫山水時云:“畫家以簡潔為上,簡者簡于象而非簡于意。簡之至者縟之至也。潔則沫盡云霧,獨存孤貴,翠黛煙鬟,斂容而退矣。”說的都是簡為貴的道理?!犊丈叫掠旰蟆窡o論是立意、構圖還是筆墨都堪稱佳作。 ![]() 寒江晴雪 近代的金城在《畫學講義》中說;“山水之難,莫難于意境。”作品《江山不夜雪千里》中畫家因心造境,寄情于雪,借雪抒情,畫面表達了靜謐、清冷、野逸、幽遠的意境,美得一塵不染。最早的有關雪景的理論出自王維的《山水論》:“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凡畫山水,須按四時。”在創作技法上佘玉奇取法古人,采用留白法,“借地為雪”,用淡墨烘染水與天空來凸顯山石結構,和留白的雪景形成強烈對比。墨色層次分明,在虛實變化中,水墨交融,計白當黑,渾然一體。中國畫是以線條為主的造型藝術,佘玉奇山石的勾廓遒勁老辣,筆下的樹石線條頓挫有力,冬日的枯樹在霜寒中風姿挺拔,每一條小枝都明晰招展,讓人在白茫茫的世界里依舊能感受到萬物的呼吸。大自然的美無處不在,而雪后世界的潔白、空寂、虛無、靜穆,會讓人有一種禪悟。清•普荷說:“畫中無禪,唯畫通禪。”山水家畫雪景極易流俗,而佘玉奇的雪景清雅空靈,讓人在畫境中體悟到禪的審美境界。 ![]()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從古至今,我們常說的”文如其人”、”畫如其人”,說的都是一個人的境界。境界是指一個人人品的修為、學養、胸懷、格調等。 宋代的黃休復談到畫有“逸、神、妙、能”四格。“格不高,畫無一高”。“格”指的也是境界。一個人的境界有多高,他的藝術就有多高。佘玉奇用筆細膩、法度嚴謹,嫻熟流暢的筆墨功力和獨特的藝術審美也得益于恩師劉子美先生的傾心傳授以及當美術老師的父親從小對他的悉心引導,耳濡目染。工作中的佘玉奇大氣、圓融、擔當,雖然主持美協工作耗費時力,對他的藝術境界卻是另一種引領。期待看到充滿才情的佘玉奇在他的山水世界里美不勝收、越走越遠。 2017年3月24日于金陵河西 (作者系國家一級作家、畫家、美術評論家,南京大學美術學碩士) ![]()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