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來源:中國工藝美術協會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中國刺繡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千年歷史積淀和民族藝術精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當前中國刺繡產業基本情況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與創新發展的重視,先后出臺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多項政策措施,刺繡產業在傳承中煥發新機。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1-11月,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 2000 萬元以上)企業529 家,主營業務收入約 359.4 億元,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含規模以上企業和規模以下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700億元,直接從業人員超百萬,間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紡織、設計、文旅等)就業近千萬人。刺繡產品主要涵蓋服飾、家居、藝術品三大領域,其中高端定制服飾和藝術品市場增速顯著(年均增長15%以上)。隨著刺繡產業的不斷發展,刺繡行業內企業數量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占比超90%。中國刺繡紡織品出口雖居世界首位,但是其市場份額卻在逐漸減少。2024 年1-11月,抽紗刺繡工藝品(規模以上企業)出口交貨值約 71.8 億元,主要面向歐美、日韓及東南亞市場,但因刺繡品牌國際影響力不足,多以代工貼牌為主,自主品牌占比不足10%,缺乏話語權、定價權和國際影響力。此外,傳統的中國刺繡品生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投入較大,在國際市場上卻常常遭到各種壓價,導致利潤空間有限,盈利能力不足。 二、當前中國刺繡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當前穩步推進中國刺繡產業高質量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刺繡產業缺乏國家層面戰略部署、同質化產品競爭嚴重、產品文化附加值低、刺繡品牌國際影響力較弱等方面。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頂層設計不夠,缺乏行業產業戰略規劃、全面統籌和部署,各自為戰的“小散落”困局;二是缺乏將傳統與現代理念相結合的設計人才,過于依賴傳統題材、傳統紋樣、傳統材料和傳統色彩,從而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盲目跟風、競爭激烈、產業分散、質量參差不齊;三是缺乏系統性打造國際刺繡品牌和機制保障,缺少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三、建議方案 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刺繡這一傳統手工藝,推動其高質量發展,以刺繡為媒介,講好“指尖上的國粹”故事,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建議由國家層面制定出臺《扶持中國刺繡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2025——2030)》,明確目標任務,扎實推進實施,配套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保護資金,制定刺繡產業國家標準,支持設立國家級刺繡產業集團,整合刺繡產業,匯聚各地刺繡產業優勢,打造“中國繡”品牌,形成合力,抱團出海,建立集生產、研發、銷售、展示等功能于一體的外向型企業平臺,全面規劃、統籌、部署刺繡產業發展,促進刺繡產業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一)配套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和保護資金。一是對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刺繡給予專項保護和傳承資金支持,提供稅收優惠、貸款貼息、技術支持等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刺繡文化創意企業參加國際展覽會、貿易洽談會等活動,促進刺繡文化創意產品出口;推動刺繡產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將刺繡納入旅游發展規劃,發展刺繡特色旅游線路,作為城市旅游特色產品整體包裝和宣傳。二是將刺繡納入中小學教育“美育”課程,開設刺繡選修課;建立刺繡職業教育體系,培養具有現代設計理念的設計人才和專業的高技能人才,出臺相關人才扶持政策,解決留住人才的政策,為刺繡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建立國家刺繡研究院,加強對刺繡歷史、文化、市場、產品、行業等整體性研究與指導;開展刺繡社會教育活動,通過講座、展覽、培訓等多種形式,提升公眾對刺繡文化的認知度。三是加強刺繡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引導刺繡傳承人和匠人申請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對獲得全國馳名商標的企業給與經濟獎勵,對其原創設計、工藝技術和品牌進行有效保護,防止侵權和假冒;建立刺繡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依法懲處侵權行為,維護刺繡傳承人和匠人的合法權益;加強刺繡知識產權保護宣傳,使公眾了解和遵守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對刺繡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和重視程度。 (二)制定刺繡產業國家標準。為了推動非遺保護與活態傳承,促進產業升級與市場規范,提升國際競爭力與品牌價值,建議由國家部委推進制定刺繡產業的國家標準。中國刺繡產業國家標準的制定應基于功能性及價值定位,建議將刺繡產品劃分為藝術品、工藝品和商品三大類別,并建立差異化標準體系。藝術品需突出獨創性與收藏價值,要求采用傳統手工技法(如四大名繡核心針法),限定天然材質(如真絲、蠶絲線),且需經專家委員會鑒定其藝術性;工藝品需體現地域文化特色(如畬繡、彝繡等非遺工藝),同時制定文化符號、紋樣寓意等傳承標準;普通商品則側重實用性,允許工業化生產,明確色牢度、甲醛含量等安全指標,規范機繡精度標準(如針距誤差≤0.5mm)。三類產品可建立獨立認證標識系統,并配套差異化的定價機制與流通渠道規范,推動刺繡產業實現文化傳承、工藝創新與市場拓展的有機統一。這樣可以提高消費者的識別能力,減少無序競爭,促進刺繡產業發展以及非遺傳承活力,促進刺繡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三)支持設立刺繡產業集團,打造“中國繡”品牌。建議從國家層面支持推動成立“中國聯合繡業(集團)公司”,由國內刺繡企業集團化外向化發展,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刺繡文化龍頭企業,宣傳“女紅”、“手繡”等文化標識,系統性打造“中國繡”品牌。加強與國際知名品牌的聯名、聯創、聯動,共同開發刺繡產品或以“刺繡”為元素的時尚單品,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在講好中國故事中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開展刺繡文化交流活動,促進刺繡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四) 以“產業集團”為抓手,推動刺繡行業積極引入新技術,尋求跨界合作。鼓勵支持刺繡企業充分利用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等科技手段,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數控刺繡機等實現自動化生產,并積極探索智能刺繡、光纖刺繡等創新技術的應用,以提升刺繡產品的生產效率與品質;多渠道合作營銷平臺,加強政策支持與引領,兼顧藝術與產業相融合發展,開拓出創新性、突破性的刺繡文化企業新模式。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思想和行動指南。中國刺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底蘊深厚,從國家層面推動中國刺繡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更強走向國際市場,以刺繡為媒介,向世界講好“針尖上的中華國粹”故事,讓世界人民更多的了解了中國刺繡藝術,對推動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系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刺繡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