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來源: |
![]() 1949年新中國成主后,南京博物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仍稱“國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領導, 1950年3月9日經文化部批準正式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性質仍是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由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領導,經費由中央撥款,任務由文化部直接布置,如南唐二陵發掘,六朝陵墓調查等。 1950年7月改由華東文化部領導,屬華東大區博物館,包括東南地區五省一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上海),還建立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這期間發掘了山東沂南漢畫像墓、安徽壽縣春秋時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奉命派人到鄭州協助發掘商代遺址。 1954年9月華東大區撤消后,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蘇省政府文化局領導,屬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建國50年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成績更為突出。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筑未了工程,修繕而裝飾一新,屋頂鋪蓋金黃色琉璃瓦,添砌仿漢闕大門,修筑庭前馬路,綠化周圍環境,興建大殿前的月臺。門前面向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闊,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筑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除原有中山門、朝天宮兩處藏品庫房外,近年又在大殿右側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現代化的新庫房,使文物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層的新展廳,即30年代原圖紙上設計的連接二樓陳列大廳的底層陳列廳,計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目前連同二樓2390平方米陳列大廳,舉辦有《長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觀眾開放。大殿前方西側的一座與現大殿相似的仿古宮殿式藝術陳列館,即30年代原計劃興建中的工藝館,計12600平方米。內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繡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藏品征集工作也有長足發展,目前有各類藏品42萬件,國寶級文物和國家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冊,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書和殿版書。歷年新征集的古代書畫,總數亦在3萬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時代的珍品,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是名列全國前茅的精品。建國后新出上的東海大賢莊舊石器,邱縣大墩子彩陶器,儀征、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時代青銅器,盱眙出上的戰國金獸,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上的銀縷王衣及“廣陵王璽”金印,南京、丹陽一帶六朝時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賢及榮啟期”磚刻壁畫,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誦,都是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近年主持或參加的考古工作,如昆山趙陵、高郵龍虬莊、揚州唐城、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以及蘇州真山吳楚貴族墓地,“八五”期間,相繼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及獲得榮譽獎。與日本學術單位合作的“佛教南傳”、“早期水稻田遺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都取得了備受國內外矚目的成績。 陳列展覽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總數約300個左右,觀眾達1200萬,其中海外觀眾50余萬,影響幾乎遍及世界五大洲。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對外開放,進行國際間文化交流,曾先后在日本、德國、埃及、墨西哥、蘇聯、比利時、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舉辦展覽,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最大努力和積極貢獻。 民族民俗學的調查和征集工作是南博機構建置的另一特點,是全國博物館中唯一設置有民族民俗學研究的機構,它起源于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對彝、納西、苗、傣、傈僳等少數民族的調查,而近年主要對太湖地區漢族的民俗、民風進行專題調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文物保護技術研究起步于70年代中、后期,近10年來就先后有“舊紙張保護技術”、“NMF—1防霉劑”、“復方中草藥殺蟲劑”等14個項目,相繼獲國家、文化部、省文化廳各種等級大獎或進步獎。其他科研項目亦取得可喜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先后發表各種論著800篇(本),其中《南唐二陵》、《沂南漢像石墓發掘報告》、《六朝藝術》、《南京博物院藏寶錄》、《華夏瑰寶》、《東方文明之光——紀念良潛文化發現60周年》等科學性較高的專著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還有11篇論文獲省社科二、三等獎,9篇論文獲省文化廳首屆科研成果一、二、三等獎。院辦的《東南文化》雜志已連續三屆被評為省內10種優秀社科雜志之一。近年還多次成功地舉辦了多種學術研討會。其他方面諸如環境綠化、攝影、書法作品、治安保衛等,也都受到政府的嘉獎。 此外,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民俗學會和吳文化學會都掛靠在南京博物院,并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活動。“國家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也附設在這里。還為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10多所高校指導研究生、本科生,幫助實習輔導。又是南京地區大、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還受國家文物局委托,不定期培訓文博專業人員。為全國各地的文博單位培養了若干專業人才。 目前全院有各類專業人員17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占50%以上,設有考古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藝術研究所、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古建筑研究所、陳列展覽部、保管部、文物征集部、圖書館、辦公室、保衛部、服務部等職能部門,還設有《東南文化》雜志社,出版發行《南京博物院集刊》和《東南文化》兩種雜志,具有配置成套的組織機構和一支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隊伍。正在組織實施《南京博物院“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發展設想》。 南京博物院正以前所未有的現代化、科學化、專業化管理與世界博物館接軌,走向二十一世紀。
南京博物院
電話: (025)84802119轉2320 郵政編碼: 210016 地址: 南京中山東路321號 交通指南: 可乘坐旅游1號線、旅游2號線或者59路、29路、5路、9路、36路、51路、55路公交車至中山門站下 開館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日 09:00—16:30(16:00停止售票,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免費對外開放(免費門票可提前到我院“物華天寶”藝術陳列館咨詢臺處領取,咨詢電話:025—84802119轉2320。) 門票價格: 個人:人民幣20元/人;團體優惠。 普通優惠年票為25元 有組織前來參觀的大中小學生免費入場,請提前預約,電話(025)84802119-2320 網址:http://www.njmuseum.com/zh/index.htm 郵箱:webmaster@njmuseum.com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