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8來源:新浪收藏 |
鑄 公 今年春節過后不久,接到上海書協李靜的電話,告訴我2014年是周慧珺從事書法藝術60周年,中國書協、上海文聯、上海市書協聯合上海市文史館、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書畫出版社、新民晚報社、周慧珺書法藝術館等單位,將在今年年底舉辦“周慧珺從藝60周年書法作品展暨周慧珺書法研討會”,不久即收到上海市書協寄來的征文《邀請函》。我頗為躊躇,因對周慧珺先生心存敬重,但與她交往有限,知之有限,如何作文、如何談呢?一時難以提筆……時間已過許久,難卻朋友和主辦單位的盛情之約,也就自己對周先生的膚淺認識說開去。 要說對周慧珺的認識,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從武漢新華書店買的那本《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開始,在“文革”尚未結束之時,當時社會流行的除毛澤東的手跡外,尚有一本郭沫若書寫的《毛主席詩歌三十七首》,突然在書店見到這本行筆流暢,結字凝練優雅的毛筆字帖《魯迅詩歌選》分外欣喜,一下子就記住了“周慧珺”的名字,我當時買的三本《魯迅詩歌選》,除自己留下一本,另外二本還分送給我當時的二位書法老師翟公正、黃亮先生,他們見到書后都很喜歡,說字寫得好。1979年秋,我在新華書店買到《上海市書法篆刻作品集》,這是這年日本大阪和上海結為友好城市五周年,舉辦的“大阪上海友好城市書法交流展覽會”中上海的65件作品結集出版,從中又見到周慧珺鮮明風格的行書張繼詩軸;不到一年,全國矚目的“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在沈陽展出,不久即在新華書店買到《第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作品集》,在書中讀到周慧珺行書斗方。在社會交往尚未開放時,我對周慧珺的認識,只是留在腦海中她奔放并有激情的行書風格。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書協及各地分會的相繼成立,書法家的活動才逐漸頻繁與活躍起來,這時我已就職湖北省書協《書法報》工作,便有機會和各地書法家接觸。與周慧珺先生的接觸漸多起來,中國書協會議,全國書法展覽的評選,特別是在上海書協舉辦的活動中,常會見到周先生,她謙和的為人,堅韌的工作精神,以至她在書法藝術上的不懈的探索,都給我以深刻的印象。 周慧珺獨具藝術個性的書法,特別是她的行書為人們熟悉并稱道,自她上世紀七十年代問世《魯迅詩歌選》至現在的四十年中,我關注她的作品,覺得周慧珺書風有三變:七十年代及以前所作行書,用筆中鋒裹毫,線條圓潤凝練,行筆起落轉折處多有篆籀意趣,結字宗二王且宋米芾欹正之態互為生發,在流暢的書寫中,有一股儒雅沉著的樸茂之氣。八十年代后,周慧珺開始借鑒北碑魏墓誌中的結體意趣,鋪毫提按方折起筆,轉折處增強了字形的骨感與份量;行氣打破了慣常的軸心線運動,字形大小隨形錯落并增大了軸線左右擺動幅度,跌宕起伏更大,突破了原先溫文爾雅的風度,增強了畫面的沖擊力與雄強之氣。周慧珺以碑帖結合的方式書寫行書,她在做一種新的探索與嘗試,試圖使自己的書法風格有一種新的突破,這一時期的努力,為周慧珺書風的蛻變與成熟起了重要作用。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慧珺行書,已是融合碑帖詣趣揮灑自如的狀態,結字隨形就勢,既中宮內斂沉著又跌宕起伏蒼勁舒暢,用筆更多變化,鋪筆提按與裹鋒使轉兼施,線條的表現性更為豐富行筆酣暢,雄渾古穆之氣彌漫于字里行間。周慧珺先生作書,寄托情愫神采風揚,在字字璣珠的跳蕩中筆勢一瀉千里,通篇神完氣足,特別在周先生的大幅巨制作品中,更能感受到她那不可遏制的創作激情,周慧珺對書法的感知與審美理念,盡在她筆下表達,化古為我直抒胸臆,磅礴情懷中包涵了細膩雋永,形成了她現在特有的藝術風格。 在作品中,我們能體會到周慧珺激越奔放的氣格,但與周先生相處,你會感受到她是一個平靜謙和,處世淡定的人。我記得2006年10月,《書法報》記者竇慶勃采訪周慧珺先生,其中談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她的成名作《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發行過百萬冊風靡全國的情況,她平淡的說:“在`文革'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傳統法帖禁止出版,老書法家不讓寫字,我34歲受出版社的約請,書寫《魯迅詩歌選》,也許是一次`歷史的誤會',與現在三十多歲的優秀作者相比,無論功力和技法,這本字帖還是很稚嫩,現在的青年作者比我當時的起點高的多,社會氛圍也好得多,我相信他們能輕松的超越我們這一代人”。這種對新一代書家的肯定與尊重,對自己過往成績的淡然視之,讓我敬佩。 周慧珺作為有成就的女書家,她在談到當今女書家的情況時說:“女性除了同男性一樣承擔社會責任外,要更多承擔家庭責任,我們的社會特別是男性階層,應該給女性書法家更多的關心、支持和器重。我因為是單身沒有家庭責任,有點成績那也是微不足道的,那些有家庭又有書法成就的作者,如林岫、宋慧瑩、孫曉云、胡秋萍、李靜、田文蕙、胡衛平等等,才更值得欽佩”。她的謙虛與對姐妹藝術家的關愛,呼吁社會對女性書家的器重,體現了她寬博的視野與胸懷。 李靜在向我約稿的電話中說,上海方面舉辦“周慧珺從藝60周年書法作品展覽暨周慧珺書法研討會”,這還是周慧珺老師的第一次個人書法展和研討活動,這讓我既詫異又生感慨,像周慧珺這樣曾任中國書協副主席,上海市書協主席,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書法家,在我們這個時代,辦個展覽,出版幾本大型作品集,邀學界同仁開個研討會,是件極普通不足為奇的事,藝術界原本就是一個喧囂熱鬧的場地,人們都在忙著宣傳包裝自己成名的時候,仍有這樣一位前輩書家在安靜的生活、安靜的寫字、安靜的品味人生與藝術,周慧珺講過這樣一段話:“功利,不僅僅是字寫好了就水到渠成的,那是一種綜合因素的集成,學養、品德、資歷、背景、環境、書法以外的能力,也許都不可少。你慢慢在各方面修身養性,耐得寂寞,它應該會來的。如果你千方百計的去爭功奪利,很可能犯了忌諱——損害社會利益了,那更不能成功”。周慧珺先生性淡泊安寧,為人謙和正直,說話平實少驚人語,我想這與她的人生經歷有關。年少時喜愛書法,得以師從海上大家翁闿運、拱德鄰、沈尹默,不僅書藝得以傳授,且前輩為人治學處世的態度和人格對她的影響,受益一生;周慧珺因類風濕病對腿關節的損害,對她的生活與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除養成了堅毅樂觀的性格外,更養成她對書法藝術的專注與專情,能靜心的研究深入的思考書藝與書藝相關的社會問題,這樣的胸襟與藝術態度,自然造就了周慧珺一代藝術大家的風范。周慧珺的藝術品格與人生修養,是當今書壇的楷模,值得我們和青年一代書家學習與效仿。 在與周慧珺接觸的工作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5月,由上海市書協主辦的“湖北書法篆刻作品邀請展”在上海展出,我率領湖北省書法家代表團一行八人訪問上海,在抵達上海的當天,周慧珺主席在錦江飯店設晚宴,為湖北書家代表團接風,上海書協主席團成員出席宴會,許多老朋友都見了面,吳建賢、王偉平、張森、劉一聞、戴小京、李靜、楊永健和代表團同仁徐本一、黃德琳、陳永貴、胡順江、陳新亞、張秀、唐杏芳相聚一堂、其樂融融。周先生善飲,宴會上頻頻敬酒,這使我看到平時沉靜少言的周慧珺先生,還有熱情好客豪爽的一面。第二天上午,湖北書法篆刻作品邀請展在上海圖書館開幕,周主席在開幕式上致開幕詞,我致答謝詞,開幕式結束后,我陪著周主席和上海市文聯領導參觀展覽并介紹有關作品,我知道周慧珺先生腿不方便,看完第一展廳的作品后我請周先生休息,她說雙腿都做過手術,已換過人造關節,現在行動輕松方便了許多,堅持看完了全部展覽并和代表團的同志們合影,這讓我非常感動,當然看到周先生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愉快的神情,也讓人欣慰為她的健康高興。 湖北書法家代表團訪滬活動,周慧珺主席考慮得非常周到,讓上海書協安排我們體驗了新建成的龍翔至浦東機場的輕軌高鐵線,參觀亞洲第一座的上海F4賽車場、南翔陸儼少紀念館,在龍華寺舉行筆會,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李炳淑出席交流。在上海生活的幾天,讓代表團既感到上海書協工作的熱情周到,又感受到上海深厚的文化淵源和月新日異的城市建設成就,也使我們學習到了上海同仁們開闊的思路與許多新的工作方法。湖北書法篆刻作品邀請展,在上海書協同志們辛勤的工作下,取得圓滿成功,湖北書家代表團的訪滬,增進了滬鄂兩地書家間的了解與友誼,也為大家留下美好的記憶,時值今日仍感親切。 在上海訪問期間,周慧珺主席和我談到上海書協籌辦“海派書法進京展”的情況,將在2007年年初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這是上海市書協一項重大的展事活動,工作量大且細致,在2006年下半年已啟動工作,自然這個展覽也受到全國書壇和媒體的關注。一向對外極少發表講話的周慧珺主席,在2006年10月就“海派書法”專題問題,接受了《書法報》記者的采訪,周主席對“海派書法”的成因、歷史地位與影響,當前上海書法的狀態,舉辦“海派書法進京展”的目的,重塑上海書法輝煌的思考等一系列問題,發表了精辟的意見,這使上海書協和“海派書法”成了當年書壇關注期待的焦點。 針對“海派書法進京展”, 周慧珺主席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講話,她說:“我們希望有一個平臺比較客觀真實全面的亮一亮家底,為了展覽更豐滿,也是為了有時間跨度,動態的展示上海書法,有對比、有時間性、有發展脈絡的看上海目前書法,也許能更清楚的看出問題:上海有沒有繼承性?有沒有創造性?不同時代的創作觀念有否不同?這種不同是合理的還是偏頗了?總之,讓展覽能引起思考,也能對上海書法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她還說:“上海是移民城市,多少年來都是人家進來,我們不出去,在現在的情況下,已經妨礙了上海書法的發展,妨礙了上海書法融入全國書壇,也妨礙了人家對我們的了解,屆時我們會組織一個書法代表團去北京,開展取經交流活動。以后在可能的情況下,我們準備申請承辦全國書法展”。她的這些話,不僅包涵了全國書壇當時對上海書法的關注期望,同時也向大家回應了上海書協工作的新思路新規劃。 2007年1月11日,“海派書法進京展”如期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上海市政府、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上海書協領導人和在京中央及國家領導人出席展覽開幕式觀看了展覽,上海書協還邀請了全國各省書協負責人及文藝界朋友出席,我有幸添列其間,目睹并感受了展覽的盛況和展覽作品的精彩。正象周慧珺主席所說,展覽展示了上海150年來近現代至當代代表書家的精品佳作,人們看到了久違的俞樾、胡公壽、蒲華、任伯年、吳昌碩、高邕、沈增植、康有為、曾熙、李瑞清、鄭孝胥的佳作,還看到了大家熟悉的章太炎、蔡元培、李叔同、魯迅、于右任、王福廠、葉恭綽、趙叔孺、黃賓虹、余紹宋、馬公愚、沈尹默、豐子愷、白蕉、潘伯鷹、王蘧常、方介堪、來楚生、陳巨來、謝稚柳、錢君匋等前輩的法書,活躍在當代書壇的高式熊、周慧珺、周志高、韓天衡、王偉平、張森、童衍方、劉一聞、戴小京、徐正廉、孫慰祖、李靜、方傳鑫等人精心的巨幅之作,震撼人心,“海派書法”代有傳人,名家高手如群峰般聳立在人們面前,讓你不得不抬頭仰望。中國美術館主展廳展示的數百件書法篆刻作品,吸引了無數的觀眾,人們流連忘返絡繹不絕?!昂E蓵ㄟM京展”不僅在北京和中國書壇引起轟動,而且引起社會媒體廣泛的好評,可謂一振“海派”雄風。 周慧珺先生喜愛戲曲,與梨園名角有良好的交誼,在“海派書法進京展”開幕的當晚,上海市文聯和上海市書協,在北京東長安街中國大劇院舉行慶祝晚會,李維康、尚長榮、于魁智、杜近芳等十余位戲劇名家登臺演出,精彩的折子戲和名段清唱,將二個多小時的演出不斷推向高潮,來自全國的書法家代表及在京的中國文藝界領導與上海書協的同仁們,其樂融融,戲劇藝術家與書法家聯歡交流,給大家帶來一種喜慶愉悅的享受,這也是周慧珺主席給大家開了一個先例。 周慧珺先生曾說“通過舉辦`海派書法進京展',讓上海書法融入中國書法的大格局中去,讓上海的中青年書法作者到全國的大舞臺上去唱戲,以此為契機,持之以恒的激發作者的創作熱情,在較短的時期內,讓上海書法上一個臺階,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重塑上海書法的輝煌,希望這個認識能夠成為上海書協今后工作的核心目標”。德高望重的周慧珺先生連任二屆上海市書協主席,于200 年卸任,在她領導下為上海書協設計的規劃與工作目標,已成為上海市書協領導人的共識,周志高接任上海市書協主席后,上海成功承辦了中國書協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平復帖杯”全國書法篆刻展,以及“海派書法全球行”活動,自2010年起先后赴聯合國(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法國、柬埔寨、俄羅斯舉行展覽。這一系列的大型展事活動,有力地推進了上海書法與全國書法的交流,推進了上海書法與國際的交流,展示了上海書法家的創作實力與藝術風采,真正形成了“大上海”與全國及世界對話的藝術姿態和格局。今天看來,周慧珺先生在八年前籌辦“海派書法進京展”時,表現出的遠見卓識及對“重塑上海書法的輝煌”的責任感與自信心,讓人佩服。 在“周慧珺從藝60周年書法作品展暨周慧珺書法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之際,我回憶了與周慧珺先生工作交往及對她的認識,除了向周慧珺先生表示真摯的祝賀之外,作為書壇同道,更想向周慧珺先生卓著的藝術成就,寬博淡定的人格魅力,她為書壇和社會所作的貢獻,表示敬意。祝周慧珺先生藝術之樹長青!祝周慧珺先生身體健康! 2014年中秋于武漢東湖棲霞樓 作者簡介: 鑄公,1952年2月生,浙江紹興人,一級美術師,歷任中國書協第三、四、五、六屆理事會理事,中國書協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篆書專業委員會委員,書法報社副社長兼總編輯,湖北省書協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藝術考級委員會高級考官。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