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章藝術并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后,終于退出歷史舞臺,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隋代繼秦代之后,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
用,公印不再局限于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于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于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于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于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于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后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后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后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于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后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圣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制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后,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后,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后來遼為金滅,后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后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制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制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news.96hq.com)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邊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圍很廣,有青銅、紅銅、黃銅、金、銀、鉛、鐵、和田玉、瑪瑙、琥珀、煤精、水晶、綠松石、木、象牙、獸骨、犀角、陶、瓷等。在秦代以前,人們制印是自由選材,“各服所好”。從秦代開始,在公印范圍之內,對不同的官員等級印章的用材有了嚴格的規定。到了漢代,這些規定進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如皇帝的印章曰璽,皆用白玉制成;皇后、諸侯王之印,皆為金印(西漢時諸侯王用黃金印);皇太子、丞相、大將軍、御史大夫等皆用黃金印(即銅制鎏金印);秩比二千石者,皆用銀印;秩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者等,皆用銅印。這種用印制度,以后歷朝歷代雖稍有變化,但一直沿用到明清。
石質印的鑒藏
印章一般用金、銀、銅、玉、象牙、角、骨、石、木等材質制成,其中不乏貴重之物。很多作偽者便以假的或質次的材質冒充真的貴重的質地,從中牟利。對此,只要能從質地上識破,便不至于為其所蒙騙。在質地作偽的印章中,以石質和銅質的為多。石質印,作偽者多以雞血石、田黃石為對象。如有人將北京房山的房山石用杏仁水煮泡,三番五次之后,黃色浸入石中,以充田黃石牟取高價。但仔細辨認會發現,石軟膩松嫩,不如田黃石光潔細潤。
銅質印的鑒藏
銅質印,主要從鑄造質量來鑒別。秦漢及先秦古印,鑄造印坯用青銅,質地細膩,而偽造者為賺錢常用黃銅,砂眼很多;印章在使用之后,印色仍附著于其上,經過千百年,印色一般變得干凝、灰暗,深淺、明暗不勻,局部有自然脫落,整體給人的感覺是古老和陳舊。印制大小、形狀以及紐制都與時代有一定的關系,印章的字體風格、印文的布局、邊框的寬窄等也都有著時代特色,如秦代有呈“日”字格布局的半通印;漢印有朱文、白文相間現象;隋唐官印筆畫曲折疊繞,發展到宋代形成“九疊篆”;元官印形制加大,不再穿孔佩帶,紐變成短鉅形把手;元代印邊框較前代寬。印紐的形式對于判斷印章的真偽更為重要。古代對印紐有一套制度,同一紐不同時代有不同特征。作偽者如果對此一無所知或所知甚少,則偽作必然是錯亂的組合,易于辨認。
印紐的辨識
古代公印的紐式,各朝各代都有明確的制度規定,所以在對印章進行鑒定時,首先的著眼點在于此印章紐式是否與這些制度相符合。對公印的紐式作出嚴格的等級規定可能起始于秦漢。據文獻記載,漢代公印紐式是:皇帝、皇后的璽、印用虎紐,諸侯王印用橐駝紐,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將軍、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龜紐,二百石至千石的印章用鼻紐。漢代這種定制對以后各代影響很大。到北宋時,皇帝用璽改為盤龍紐,其他王公大臣和各高級官員用印都以龜紐為多見。明清時期的帝王印都用龍紐,公侯伯和將軍印都用虎紐,這一點與漢代不同。古代印章的多種紐式,有些出現的時代也前后不一。即使為同一紐式,在各歷史朝代,也會有不同的造型變化,把握其各時代的變化規律,有助于在鑒定中為其斷代。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場,也不代表收藏界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