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7來源: |
1984年的金秋時節,我在望江縣博物館工作。望江縣在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在一農戶家發現并征集到一件形狀似水盂的青銅器物。這位農民告訴我們:此物是在前些年的一次農田基本建設工程中發現的一座唐代墓中出土的。見它烏黑黑的,十分沉重,當時在場的人都把它當成烏金,視為寶貝。后來被他收藏在家里,從不肯示人,一直保藏起來。這件器物的發現,起初令我們比較疑惑:這一器物究竟是何物,叫什么名字,作何用途……經過查閱不少資料,并分析對比,才對它有所了解。此器古已有之,名稱為鑒。 何為鑒?據考:鑒者,古代盛水之器也,其形狀似盆,亦似盂,流行于春秋戰國時期。鑒初為陶質,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周禮·天官·凌人》中載:“春始治鑒”,注中解釋:“以盛冰,置食其中,以御溫氣。”《梁書·到洽傳》曰:“任昉有知人之鑒”,又說:古代器名,青銅制,形似大盆用以盛水或冰,巨大的或用作浴器,盛行于東周,古時沒鏡子,古人常盛水于鑒用來照影?!读簳?middot;賀琛傳》曰:“脫得聽覽,試加省鑒(指有明察之能力)?!对?middot;大雅》云:“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稘h書,賈誼傳》曰:“前車覆,后車戒。”后即演繹成“前車之鑒”的成語。 綜合考證資料看,鑒有三種主要用途:一是盛水以為鏡子之用,所謂“以人為鑒”、“以史為鑒”即其功能性作用的引申;二是盛冰,可見與后來的冰箱功用是一樣的,最著名的要數曾侯乙冰鑒;三即沐浴洗澡用。 這里介紹的一件銅鑒(見圖),質地青銅,包漿自然純熟,呈橢圓腰鼓形,圓口,燈草芯口沿,鼓腹,圜底,胎體較薄,圜底無圈,素面,通高14.5厘米,口徑16.5厘米,腹徑22.6厘米,整個造型規整,制作精細,富有實用端莊之美。 從其制作工藝精細、造型規整以及無紋飾等方面判斷,應屬隋唐時期器物之風格。再綜合該器的作用看,這時因銅鏡發展很是興盛,人們可能已不用它照面而另有用途了,至于具體為何用,則有待更多資料進行考證。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