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2來源: |
近來,工藝精美的手爐備受收藏者青睞。以前是收藏市場冷門,近兩年收藏價值逐漸凸顯,部分工藝精美的手爐價格倍增。湖南收藏協會的有關專家提醒收藏者,隨著手爐收藏日趨升溫,一些仿造手爐充斥市場,建議收藏者注意甄別。
“雍正年制”手爐拍得百多萬元
手爐精巧玲瓏、形狀多樣,又稱為“暖手爐”“火籠”。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手爐已退出生活的舞臺,逐漸被人淡忘。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工藝精美的手爐倍受收藏者青睞。許多藏家喜歡上了收藏手爐,將藏得的手爐擺于博古架上,透過爐身爐蓋的雕飾來欣賞一幅幅古代民俗文化圖。藏爐高手張正望,甚至寫下了《中國民間手爐鑒賞》一書;孫文雄、張淑茹辦起了“中國手爐文化博物館”。
收藏手爐最多的人在臺灣,20世紀80年代,很多臺灣人到上海、無錫一帶收購小手爐,當時不論好壞通通300元人民幣一把;20世紀90年代,內地收藏群體關注開始手爐收藏,當時的價格也漲到幾千上萬元一把了。一只“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銅鏨龍紋手爐曾經拍得135.52萬元;在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上,一只清中期掐絲琺瑯團鶴紋手爐,以47萬元成交。
清代手爐制作工藝登峰造極
湖南收藏協會的相關專家告訴筆者,手爐的發展可以分為漢唐宋元、明、清、民國四個階段。
早期的手爐多為陶爐;唐代,人們開始用銅制成手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時的手爐器型以“簠簋之屬為之”,即方圓二式,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熱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火”;明朝中后期,制爐工藝明顯提高,材質精良,爐體厚重,工藝復雜,線條清晰,刀法流暢;清代,手爐制作工藝登峰造極,精品多選用紅銅,經多層做工,千刀萬刻,細膩多變,力求在手爐上展現各種精美圖案;民國時期,手爐已進入到了平常人家,手爐制作工藝逐漸由繁至簡,而且黃銅白銅制品居多,大多注重爐體造型及爐耳等處的特色做工。
雖然手爐存世量極多,品種也十分豐富,但它不可再生,而熱愛收藏手爐的人越來越多,造成了手爐價格不斷攀升,有的翻了10倍。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收藏界的立場,也不代表收藏界的價值判斷。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