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傳統留青竹刻及其走向
藝術創作的道理很多,概括起來卻無非是表現什么和怎樣表現這兩個方面。一件作品最終的藝術價值與表現內容的選擇有著極大的關系,這是創作者與欣賞者最重要的感受、體驗的依據。留青竹刻的畫稿,傳統上基本就是三種方式:請人畫、自己畫和縮摹?,F在也是如此,但在畫面的題材方面已經有了開拓,隨著時代、生活的變化,更加廣泛了。這是生活內容和情感指向的變化帶來的,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如我先師白士風先生刻過一件《試銀針》,技術因素暫且不論,題材的選擇就令人耳目一新。這在當時的環境下就很超前了。王世襄先生還曾特地寫過一篇文章來肯定這件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基于傳統而又有新創之功(見王世襄《錦灰堆》)。藝術是生活的寫照,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環境、生活內容和生活情趣,無論是繪畫還是竹刻,中國傳統藝術的題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鳥一路,延續長達千年之久。留青竹刻與傳統繪畫的聯系非常緊密,特別是題材,往往依據當時的繪畫。這種情況,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明顯有了變化,生活內容的不同,導致藝術家情感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向也隨之更新。這是白先生《試銀針》這類作品新進的大背景。到了今天,生活的變化前所未有的快速發生,六七十年代到處可見的土布長衫、竹椅板凳被高樓大廈手機汽車取代。作為刺激人們意識、思想、情感的信息來源,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改變了獲取信息、傳達信息的方式。所以,用古人的酒杯澆今人的塊壘已經不能滿足受眾,也不能滿足創作者的藝術追求。怎樣把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想到的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去,才是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去做的。如我刻的《思無邪》、《魚際關系》(高茜老師畫)等可供大家參考。我的基本出發點是,既不能脫離傳統的積淀,為了趕時髦、急功近利迎合市場,又應時時提醒自己走出新的道路。也就是說,變中要有不變,不變中要求變。過去的留青竹刻家與當時的畫家有合作的傳統,今天的繪畫已經并正在悄然變化發展,我與他們的合作為我的留青竹刻帶來了明顯的變化,這樣的合作,以后還有發展的空間。傳統題材固然依舊可以供今天的人們享用,有些內容,比如山川花鳥之美,具有永恒的性質,但作為審美對象,難免會讓人產生似曾相識的陳舊感。如果大家都蜂擁而上去刻黃公望、倪云林,在令人贊嘆留青竹刻的深湛功力的同時,難免又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所以,新的生活內容、新的關于美的發現理應進入我們這一代竹刻人的視野和追求。
責任編輯:王潔 |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