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0來源: |
去年十月下旬,在日本大阪市福島區,參加了一場藝術品拍賣會,拍品多為中國書畫、古董和玉石制品。其中,一組(十余件)標名為“黃蠟石”或“凍石”的壽山石雕件,包含有林友竹、石卿(郭懋介)等現當代雕刻界大師的田黃薄意作品。這些流散海外的美石佳作中,以林友竹的早期田黃隨形薄意作品《春山五老》、《春江泛舟》(注:題目為筆者所加),及石卿的田黃隨形薄意作品《秋航》、《高山流水》最為雋美。 林友竹(1904——1952) 閩縣后嶼鄉人。乳名竹竹,壽山石雕“東門派”的杰出傳人。友竹幼得家傳,其父林元水(1876——1937)是壽山石雕高手,擅長人物、古獸,尤擅雕刻飛鰲印鈕,他刻人物須發、海浪波濤,喜用尖刀開絲,接連不斷,精巧絕妙,頗稱“絕技”。林元水的高超技藝,后來傳授于長子林友枝、三子林友竹、孫子林炳生、曾孫林榮發。 林友竹既承家學,又博采眾家之長,不拘泥于流派。他師從鄭仁蛟,開始專攻圓雕,又善刻薄意與高浮雕。作品華麗雄健,刀法靈利,能依石造型,用刀簡練,巧用俏色,他運刀修光喜用尖刀,雕鏤結合,善于“量材取巧”,作品觀賞性強,生活氣息濃厚,時人多選為陳設品。林友竹與其父不同之處,在于廣收門徒,他的學生郭懋介(石卿)、林元康 、林發述,后來他們都成為當代壽山石雕的藝術大師。 郭懋介(1924——2013),福建省福州市人,字石卿,號介伯、撫石齋主 。是當代壽山石雕刻界的大師級人物。他十三歲學藝,師從林友竹,藝成后曾受聘于古玩店為業務員,熟悉古藉書畫,鐘鼎彝器,玉石骨董 ??谷諔馉帟r期,以篆刻為業,曾與知名金石家、書畫家高拜石、蔡鶴汀、沈覲壽、鄭乃光等過從甚密,藝術素養日益提高。新中國建立后,在福州工藝美術系統工作多年。他擅長人物圓雕及浮雕、薄意,兼工篆刻、書畫,以雕刻薄意而著稱。其薄意作品題材廣泛,技法上得師法而有新意,內涵深奧,宏微俱妙,藝術境界高遠,融詩書畫篆刻于一爐,被譽為當今文人石雕的巨擘。
在大阪拍賣會所見的林友竹的遺世之作——田黃隨形薄意雕作品兩件,一為人物山水《春山五老》紋印章(見附圖一),規格22.5×17×10cm ,重684克,印文篆書“彈劍作歌”四字, 邊款陰刻楷書“林友竹”三字。畫面上遙岑近水,巨松扶搖,溪谷板橋、竹籬山石,三組人物分布在其間:樹蔭下三位老者弈棋圍坐,溪流中二位老者分別乘舟赴約,畫面布置主從分明,各有遠近層次,整個畫面得以傳達出一種桃花源式的田園、隱逸的意境。另一件人物山水《春江泛舟》紋擺件(見附圖二),重434克,邊款陰刻楷書“林友竹”三字。畫面上淼淼春水,磊磊巨石,古松參天,一位老者安坐舟頭,一舟子撐蒿擊水,構圖雖然簡略,卻主題突出,營造出了很強的空間感。
拍賣會所見石卿田黃隨形薄意兩件作品,石質、技藝、效果都堪稱是這位大師的上乘之作。人物山水紋《秋航》擺件(見附圖三),規格10.5×5.6 ×3.5cm ;重496克。題款陽刻草書“秋航 石卿”四字。畫面上古樹倚岸,葦草紛披,遠山綿緲;秋水清流中,一舟駛過,兩位老翁對坐船頭,似有所語,一舟子倉后撐蒿,體型作用力之狀。作者以寫意的筆法刻畫,布排人物于山水樹石之間,不僅構圖逸致清新,而且刀路圓融柔和,內斂渾樸,頗具筆墨的韻味。另一件人物山水紋《高山流水》擺件,(見附圖四),規格12.6×5.9 ×3.9cm ;重616克, 題款陽刻草書“高山流水 石卿作”七字。此石雕刻的內容,取材于我國春秋時期琴師俞伯牙和樵夫鐘子期因琴聲“知音”,而成為生死不渝朋友的故事。畫面以對坐的兩個人物(俞伯牙和鐘子期,一撫琴,一凝聽)為中心,輔以參天樹木、犖確山石、幽谷清溪的背景,形象生動的“圖解”了這個古老的故事。作者依石設物,巧施天然,看去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文人畫,意境悠遠而別具風韻。 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原屬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它比淺浮雕還要“淺薄”,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故稱“薄意”。薄意雕石刻作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優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特別富有欣賞價值。薄意藝術,是在明末清初石質印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康熙早期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于完善,后來在同治和光緒年間,繁盛流行。二十世紀初期,雕刻大師們在吸收中藝術精髓的基礎上,熔雕刻、繪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由此,薄意也就成為了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形式。
石卿的老師林友竹,起初工圓雕,并不是以薄意見長,其東門派刀路精細清棱、構圖線條繁茂、刻畫雕飾時偏重用刀尖雕刻,追求立體與寫實、秀麗豐滿、雅俗共賞的“年畫”效果,是傳統東門派的薄意技巧,有一種民間傳統的裝飾風格。這次大阪拍賣會所見的拍品中,還有一件周植桑(1925——2014)雕的田黃薄意雕溪山人物紋印章,就是這種追求寫實、雅俗共賞 “年畫”效果的作品(見附圖五)。 由于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所以特別適合于雕琢像田黃石、芙蓉石之類珍品原石。田黃石素有"易金三倍"之說,其價值錙銖相計,因此大師們雕琢時,連石屑也不忍有所損失。薄意更是一門難度較高的雕刻藝術,石卿先生曾發出過這樣的感嘆:“薄意者,吾稱其為‘刀畫’,即在石上以刀代筆作畫也;但它比作畫更難,因為石料形狀不一,有裂痕、有瑕疵、有皮層,必須具有揚石之長,避石之短,化弊為得之功底,非一張作畫的白紙可同日而語。特別是遠近呼應,虛實沉浮,意到力不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易也!”石卿先生后來的薄意刀法是以當年學藝的“基本工”為基礎,逐漸形成了個人風格,因而他的薄意作品別具風格,自成一體,畫面意境深邃,藝術境界高遠,幅幅如詩如畫,多是爐火純青的不朽之作。
2011年中國嘉德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作為重器推出的石卿田黃石《赤壁夜游》薄意擺件(見附圖六),拍出了2012萬元高價。2013年福建東南秋季藝術品拍賣會“石卿巨制·田黃專場”,其中,石卿先生雕刻的田黃薄意作品《山居即景》(見附圖七),以3680萬元成交,不僅創當代印石最高成交價格,并且以9.44萬元一克的佳績,創造了頂級田黃單克價格紀錄。 壽山石薄意藝術能從民間工藝中脫穎而出,把中國畫的畫理融于石頭之中,使人間萬象濃縮于方寸之間,成為一種富有人文氣息的獨特藝術,靠的就是藝術家永無止境的追求精神。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斷實踐,才使薄意作品成為一幅幅畫和一首首詩,其藝術形式、風格特點以及欣賞價值,己在壽山石雕藝術中自成體系,堪稱我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2017-3-4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