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7來源: |
早聽說龍泉寶劍的盛名,因喜愛便去龍泉市龍祥觀道家養生園的劍圣殿拜拜鑄劍鼻祖歐陽子。劍圣殿是目前全國最高最大也是最有文化品味一個殿了,殿內有三尊像中間坐著是歐治子左邊站著是女兒莫邪,右邊站著是女婿干將,歐治子手中的祥云劍總長是3.33米,干將手中劍總長是1.53米,殿中四周全部畫滿關于寶劍文化的壁畫。這是道家養生宗教文化與龍泉寶劍文化完美融合,為信眾提供了良好的參觀、學習、祭拜平臺,增添了新的文化底蘊。 冷不丁你感覺到祥云劍中的道義和溫和,絲毫沒有肅殺之氣。要問緣由,這與歐冶子派鑄劍技藝嫡系傳人季淑斌所制有關,與劍氣與人品與修養合而為一,造就了“堅韌鋒利,剛柔并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的龍泉寶劍,又進一步融入了傳統文化內涵。你可以感受到簡潔明朗的畫風和現代時尚元素等創作設計理念在寶劍周身體現出來。 季淑斌,浙江龍泉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刀劍研究院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龍泉寶劍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青瓷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理事,非遺浙江寶劍專業委員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產業研究院龍泉分院副院長,龍泉臻祥劍瓷閣掌門人。
去龍泉我沒有見到他,卻聽說他自幼喜愛刀劍,因對刀劍情有獨鐘特拜師學藝。成為歐冶子派鑄劍技藝嫡系傳人。他注重精品設計并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手工鍛造而成,對鑄劍的完美追求和非凡造詣近乎苛刻。這也是他為恢復發展龍泉寶劍鍛造技藝做出的重大貢獻,是龍泉寶劍傳統鍛造技藝承前啟后的一代宗師。
可以想象劍祖歐冶子為鑄劍,鑿開茨山 ,放出山中溪水,引至鑄劍爐旁,如游龍涌來,與淬打之劍,交融磨合,而剛柔相濟。歐陽子俯視劍身,如同登高山而下望深淵,平原,大海,森林以及浩渺而深邃的天空,得天地之靈氣,而成劍光逼人??梢詮驮恍馉巿雒?,這在季淑斌這里,你完全可以通過一把把劍,領會其中的過往。龍泉劍從原料到成品經過了煉、鍛、鏟、銼、刻花、嵌銅、冷鍛、淬火、磨光等20多道工序,像人生中磨難,人與劍的成長和交流就是在打磨、打磨、再打磨,所以有了百煉成鋼,繞指柔。
探究龍泉劍的歷史,最早出土文物資料也可以證明。1956 年,湖北省發掘楚墓時,曾發現歐冶子鑄造的兩把越王劍,雖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仍然光彩奪目,鋒利無比,毫無銹蝕。 說起它的堅韌鋒利。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制作藝人曾當眾演示。他用一把龍泉寶劍,不費力地將疊在一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
在季淑斌眼里要成為鑄劍大師,必須有知識,視野必須寬闊,否則,就永遠參不透劍中的真諦,頂多只能算個劍匠。 他精于文學藝術欣賞,在、繪畫中尋找設計自己對文化的體味;他力圖每一把寶劍都有一個說法,每一把劍都能在傳統文化中找到對應點,以此把自己和劍道融為一體。
大詩人李白詩句中這樣寫道“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可見龍泉寶劍的影響力。但我們也會這樣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既是對季淑斌鑄劍師的尊敬,也是對寶劍歷練光華的贊嘆。你可以百度一下季淑斌作品獲獎榮譽:2011.5,作品《越王追魂劍》獲2011年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3.8,作品《君子劍》在2013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設計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金獎;2014.2,作品《雙龍戲珠劍》被麗水市博物館收藏;2014.8,作品《雙龍漢劍》在2014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設計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銀獎;2014.8,作品《福壽劍》在2014上海國際禮品工藝品創意設計展覽會中榮獲工藝美術金獎;2014.10,作品《饕鬄劍》獲“非遺薪傳——浙江寶劍鍛制技藝精品展”金獎;2014年10月,作品《寶劍—饕餮劍》在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東陽)上獲得2014“中國原創·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銅獎;
2015年5月,作品《紫氣東來》參加第十二屆中國(無錫)國際設計博覽會并榮獲優秀展示獎。2015年11月,作品《漢劍》參加了第18屆杭州西湖藝術博覽會期間舉辦的“藝術.天堂--中國當代工藝配屬作品展”評定為金獎。
其實季淑斌所獲得這些榮譽,并沒有讓他沾沾自喜,而讓他有了更重的壓力,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也就是他所攀登追求的劍道的至高境界。兼容共濟成為季淑斌對待劍道的新認識。我記得孔子說“和而不同”所謂的“和”就是和諧、和平、和睦。而季淑斌對于劍道的理解更多地融入了儒家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既承認差異,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過互濟互補,達到統一、和諧。這與“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異的專一觀念形成對照。 而道家創始人老子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認為道蘊涵著陰陽兩個相反方面,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和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以及天地萬物生存的基礎。和合是處理人與社會關系的根本原理,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和,對于中國人來說,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認同,也是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追求。以和待德,以德得仁愛、尊重、誠信,而后講求義理,這是劍道的至高境界。
以和文化為根本,季淑斌堅持以人為本,主張“知行和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繼承傳統的工藝,博采眾長,不斷推出新產品。靈活運用連鎖經營等多種形式,跟旅游接軌,用文化來帶動產品的銷售和市場,發揮傳統文化品牌,發揮傳統文化品牌的作用,先做好,再做大,如今海內外影響已見成效。 (任懷強,《藝術天下》主編,著名評論人,策展人,主持人)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