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1來源:印象中國網 |
李華生和楊詰蒼將繪畫與修行結合為一體。李華生作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山水畫家中的佼佼者,毅然放棄以往的風格,發展出一種近乎禪修的創作方式——手繪線格。一根根以柔軟的毛筆繪就的線條記錄了身心細微的變化,隱喻生命在時間中緩緩展開的過程。楊詰蒼的《千層墨》系列作品記錄了他在長達數周的時間里,不斷將墨一層層地涂于紙上,黑色的表面最終形成了一種令人驚艷的光澤和雕塑感,契合道家“物極必反”和禪宗“行住坐臥皆是禪”的思想。
邱世華的作品從心理和哲學的層面展現了感知的復雜性。他用的是油彩,卻像一個水墨畫家一樣專心于液體的流動及痕跡。他畫中的形象似有還無,色調的變化微弱得讓人難以察覺,將人從風景引入心境,從觀看轉為內觀。觀者在不斷的尋找中,或許可以一窺藝術家對道家“無為”思想的體悟。
基于東方文化所特有的“生成論”,劉丹僅用石頭作為一個個繁殖力極強的“干細胞”,來構建一種完全個性化的山水。他摒棄傳統水墨畫的筆墨語言,卻恰恰實現了古代文人精神和價值觀的時空轉換。冰逸同樣賦予文人傳統一種當代闡釋。她的藝術實踐包括繪畫、特定場地的裝置、表演、文學、音樂以及電影。這與詩、書、畫“三絕”一樣,皆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詩意表達?!栋傺龍D》透過極富耐力而堅韌的的筆墨集合手與心的力量,用豐富的想象構建微觀生命體的巨大目錄,物化藝術家無限的感性能量。
夢、欲望、潛意識,是蔡錦、陳海燕、黃致陽畫中的主題。蔡錦在一次歸鄉途中偶遇幾株幾近干枯的“美人蕉”,之后的二十余年中,她一直使用這個題材作畫,用濃艷熱烈的畫風來描繪美人蕉的局部,讓繁衍和色情的欲望、死亡和腐朽的顫栗相互生發。陳海燕運用社會寫實主義的政治宣傳版畫,將水墨大寫意融入其中,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抒情語言。在這些夢境的描繪中,個體和集體、意識和潛意識若即若離。黃致陽的《密視》系列通過色彩以及背后的精神寓意,探索感官和情緒的世界。畫中層層疊加的顏色相互纏繞,并偶爾浮現生物般的圖像,恰如“色界”的一切引誘和刺激,與我們的心靈糾結交織。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