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1來源:輝煌書畫藝術網 |
![]()
畫家王濂近照
意韻是山水畫的靈魂。山水畫意韻的形成,是畫家集山川景象之精粹,融個人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的藝術提煉、加工,最終達到景中有我,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藝術高度,從而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也即意韻。畫中的一筆一劃,既是客觀形象的表現,又是個人感情的抒發。 王濂認為,意韻,是中國山水畫的最高美學追求,其核心是表現內在的生命感,不重形似,而是以畫面的虛實動靜,俯仰生姿的協調,用心靈之眼于山川悠游,在墨韻翻飛,煙云流蕩中感受生命的韻律。從古至今,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除了選擇最典型、最具有自然美的山川景物入畫,更重要的是追尋情景交融,畫中有我的境界和意韻。因而,她在山水畫中所追尋的,不僅僅是“隨類賦形”,對自然景觀的描摩,而是希望從畫作中折射出自然與人的和諧關系,融進畫家的精神寄托與理想追求。“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畫家寄情于景,并通過“景”展示個人理想的精神世界。
![]() 王濂作品
對山川自然的審美,早在春秋時代即已出現,就是把自然景觀的某種形態與人的內在品質聯系起來??鬃诱f:“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智者動,仁者靜”。因為水的清澈,象征人的明智,水的流動,體現智者的探索精神,山的安穩、厚重與仁者的敦厚相似,山中蘊藏萬物,可以施惠于人,正體現仁者的品質。稍后,人們對山川自然的認識,逐漸從單一的原始崇拜,發展為具有審美因素的思想。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把天地、自然歸之為“大美”,認為“大美無言”。崇尚自然之美,追求順乎自然的質樸。及至宋元,山水畫向自然深厚拓入,內容豐富,姿態橫生,開始講求畫中意韻,借彼山川,寫我塊壘,以山水自遣、自娛,自達廣袤,自致永恒。
王濂的山水畫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至深,就畫面所觀,山林莽莽,亙望無限,迷離恍惚,云霧盤恒,嵐氣卷舒,山光水色漫衍飄渺,若即若離,若有若無,彌漫著一種夢幻般的境界。這種迷離恍惚、幽遠而廣袤的意境,即是畫者內心的追求。
![]() 王濂作品
繪畫是表達性靈的媒介,因此必須意在筆先,畫盡而意在。故王濂認為,畫非“畫”畫,而是“寫”畫,畫乃心畫,是心靈的外在表現形式。觀王濂的山水畫,山體起伏舒緩,無突兀險峻之筆,也無華麗嬌柔之墨,溫潤圓渾。在筆觸上以淡墨層層相加,平淡中有變化和率意,山水融洽,樹法曲而不折,重在表現畫家內心與自然的精神溝通。畫家將心靈融入自然,而大自然的魂靈變為畫家筆端的世界,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畫家心靈的世界。
![]() 王濂作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藝術“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他談的是詩詞文學,但用到繪畫也很合適。繪畫也追求詩的狀態和境界。“未動筆前,須興高意遠,已動筆后,要氣靜神凝”。是“意在象中”,就象“畫在詩中一樣。具體來講,即寫其意韻,重視畫外之意,強調主觀抒發,意與形完美結合。 王濂的山水畫在形態和意韻上,更多地流露出作者的主觀情緒和情趣,如溪山清遠,松間幽蘭,空山無人,水流花開。沒有喧囂,沒有狂放,沒有大自然激烈的沖蕩形式,只有幽遠、空靈、寧靜、荒寒和朦朧,瑣細處有淋漓,蒼莽中有嫵媚。這種主觀情感的流露,對畫家來講,是一種務虛無我的清幽靜遠。
![]()
王濂作品
人類喜歡追逐名利,追求享受,可以說是各個時代不變的主流。同時,人類又都喜歡追趕潮流,大家的心常常隨著一個潮流向一個方向飄去,一個東西熱起來,都跟著趕了過去,都急于想在這個世界上弄出一點聲響,以引起世人的注意,希望人們知道自己的存在。而王濂卻常常希望在喧囂的世界中,通過畫作尋找生命的本真,她沉浸于林壑之間,孤云舒卷,輕煙飄渺,吟味青山浮蕩的意韻,有意追求一份地老天荒的境界。在空山古木,野水溪橋,寒天迥地中,任其心靈如天外之云隨意舒卷。 (作者舒文,原標題《空山無人 水流花開——談王濂山水畫的意韻美》)王濂藝術簡介 王濂,別署魯人,媒體高級編輯,國家二級美術師,安徽省美協會員,安徽省巾幗美協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長期愛好書畫,家學淵源。畢業于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媒體編輯,著文之余,喜蘸墨揮毫,曰“舞文弄墨”,經年有序。自染指丹青,多得業內名家指導,并博采眾長。其繪畫作品清幽靜遠,溫潤圓渾,瑣細處有淋漓,蒼莽中有嫵媚,韻味儒雅,風格獨特,多次參加美術大展,并在報刊發表。其作品參加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中國書畫名人名家邀請展獲金獎;參加“母親頌”第十二屆海內外書法美術大展獲金獎;參加全國首屆網絡書畫大賽獲特等獎;參加第三屆全國法制宣傳書畫展獲優秀獎;參加第三屆新安徽美術大展作品入選;參加第二屆全省職工書畫大展獲二等獎;參加全省新聞工作者書畫展獲優秀獎。
王濂作品欣賞
![]() 王濂作品 ![]() 王濂作品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