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來源:國家文化藝術品網 |
一個擅長繪畫,一個專長寫字,一個任教于天津美術學院,一個任教于天津理工大學;琴瑟和鳴,比翼雙飛。 王山嶺和袁桂蘭是一對恩愛夫妻,他們在藝術的海洋里相互扶持,搏激斬浪奮勇向前,在書畫藝術領域里博采眾長大膽創新改革,繼承推進中國書畫藝術,傳道授教解惑于莘莘學子,為中國瑰寶更加發揚光大做出自己的貢獻。
王山嶺藝術簡介: 王山嶺,1950年8月生,曾用名王旭東,字鈞石,號嵐溪。1976年天津美術學院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 原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全國院校美術大賽評委會評委(九人常委)、中國劉奎齡書畫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天津市國際文化交流研究會書畫院院長、 香港世界華人遠程學院美術專業終身教授、 王學仲藝術館藝術研究員、中國美術家交流協會副主席、 聯合國國際美術家聯合總會天津市執行委員會主席、 山東滕州建設有王山嶺、 袁桂蘭藝術館。 十八大期間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王山嶺教授做客央視演播廳拍攝專題片, 在天安門廣場亞洲第一屏(中國印)反復播放。拍攝有個人故事片«摩天輪下的愛»。藝術業績收錄在«世界華人藝術家辭海»等多部辭書中。
仰天舒嘯,萬谷轟鳴——王山嶺其人其畫 文/劉延龍 王山嶺之名何其響亮: 立身崇峨, 云海蒼茫。仰天舒嘯,萬谷轟鳴。 一如先生美名之壯闊,他筆執千鈞,力拔崇山。落強沉雄,氣吞山河。
《萬里晴江萬里煙》
觀王山嶺先生畫作,有危崖絕壁、追人眉字之促。山嶺先生精工山水,不囿成法,逾越高峰頗見膽識 。 «瓊崖綴玉路凝霜»飽蘸濃墨 , 大筆縱橫,直抒胸臆,呵氣成霜。蒼莽間,凍云演塞,融雪出春。先生以濃重的濕墨積染峭壁懸崖, 參以焦渴的粗線勾出山石的肌理輪廓, 黑的山、白的雪、點簇的樹從、線勾的石徑,由點及線,積塊成面,以黑襯自,以明破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王山嶺先生筆下闡示得尤其充分: 大黑之中間以小白,大白之中間以小黑,沉寂隱喻萌動, 陽剛 輔以陰柔, 原本復雜瑣碎的東西被收拾得如此完美和階, 這不能不說是王山嶺先生的過人之處,深不可測的溝壑陰森渾穆, 高不可攀的巒有路可尋,極盡壅塞之中現出一線光明,極度寒冷之時透出一線春意,正如絕處逢生,胸中忽然開朗。
《瓊崖綴玉路凝霜》
王山嶺先生得天獨厚,家學淵源。歷覽前賢之瑰寶,當今諸家之英華,他深知步人后塵不如獨辟蹊徑。人所不及,別有洞天。畫以必畫,手以應心。眼以攝魄,取之于神。煉之于腦,成之于胸,出之于膽。不為物所困、人所擾,當于自我之真情感受為發端,其間自然意趣橫生。所謂“畫”與“化”實則一脈相通,非對物象拘泥描摹可論堂奧。
《空谷傳聲從天落》
如果說《瓊崖綴玉路凝霜》呈現了畫家筆墨的淋漓酣暢,那么《空谷傳聲從天落》則無疑體現出畫家構制的凝重雄渾, 大氣磅礴。 扭曲奮掙的山脊裸露著金玉一般堅實的肌膚; 勢可擎天的巔峰燃燒著如霞似血的叢林, 一泓飛瀑直瀉而下,煙嵐浮動,雁陣驚寒。主峰之如天外飛來的碩大石鐘,鏗鏘落地,砌玉明霞,含露流珠。石壁錚錚,若聞玉響罄鳴,天地震動。山何其重, 壓得地也下沉;嶺又何其高,頂得天也上升。王先生筆力之重,意蘊之深于此可見端倪。
《大壽》
王山嶺先生主張畫貴有己, 有自已對自然世界之感悟,對傳統經驗之認識。既不重復前人也不重復自己,旨在領悟造化,與天地交融,敢為人所不為。所謂不破不立,自是獨具風神。 “黑白分明”在王山嶺先生的山水畫中有著極為強烈的體現 。 畫家不在黑白過渡的中間色調上花費筆墨, 直接以濃重蒼潤的深黑托出清新明亮的純自,愈顯出山石質感的堅實與厚重。千凈利落,氣度不凡。 “黑”與“白” 是中國畫傳統的根本基調。黑為陰柔,博大而深沉;白為陽剛,熱烈而奔放。剛柔相濟,法之自然。
《竹石圖》
“神完氣足”更可以說明王山嶺先生畫作的底蘊豐厚。王山嶺先生筆捺萬鈞,勢如奔雷。凝神省墨,氣沖毫端。線如斷玉,墨如翻云。玉折而神在,云翻而氣生。落墨之迅疾,如蛟龍入海潮涌浪翻;意態之沉著,如大將臨敵,處變不驚。 王山嶺先生為藝如其為人,縱逸曠達,不避門戶,廣征博采,觸類旁通,雖思緒置千萬依然指揮若定,堪稱畫壇之英才。
袁桂蘭藝術簡介 袁桂蘭,1950年出生,河北唐山人。1975年天津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天津理工大學任教,并任該校書畫社副社長。為著名書畫藝術家王學仲教授入室弟子。 現為中國書法研究院藝委會委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敦煌創作中心創作委員、中國華藝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楹聯學會會員、 中國劉奎齡書畫研究院研究員、 王學仲黽學書院研究員、天津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世界華人遠程學院美術專業終身教授、中國書畫印研究院教授、天津山水畫研究會常委理事等。
胸中幾多丈夫氣,獨持鐵杵立昆山——袁桂蘭“殊體結盟”書法初探 文/劉延龍
向以溫潤柔美,婉約恬靜印象女性書法。偶見袁桂蘭榜書大字, 其雄健恣肆出人意料。 初識袁桂蘭芳名,覺幽蘭香遠,月桂晴明,裊裊雅風清韻。值袁氏翰墨,陡然理聚雨傾覆,驚雷奔突,更教“開窗放入大江來” 。
«沁園春·雪»
書貴有真氣,無矜持,拘泥之猶疑。袁氏書«沁園春·雪»筆勢凌厲,堪比漢魏“虎癡”酣戰沙場,痛快淋漓。 “北國風光”的展轉深入,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寒凝風烈。其起止的輕重提按,剛柔使轉,疏密離合,拓開“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寥廓壯美圖卷。 “秦皇”的峨冠廣袖, “唐宗”的博帶豐腴,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健碩剽悍,皆于筆墨間精神閃爍。
詩詞書法在乎情景妙造,不唯抄錄言辭為能事。袁氏書“一山飛峙大江邊”神思入化,落筆驚沙翻云覆雨,風馳電掣。布白參差如千巖擁翠,奇峰突起。點線飛動,跌著勁拔,盡顯“躍上蔥蘢四百旋”縱覽天下的胸襟。 漢字衍生, 意象唯美, 又因疆域異形而符式化分。自秦漢以降,法書規范,筆墨承啟,真草諸體形式紛繁。風韻流轉,跨兩晉、越隋唐。宋元縱逸、明清疏朗。至徐天池,王覺斯,鄭板橋,何紹基, 一吐沉郁, 沖破藩籬更趨自由 。
《吉祥如意》
袁氏作書, 維誠維新。 其筆墨意趣頗具時代特征,,而文字的殊體“結盟”又顯見其對書法傳統“表情達意”的進一步演繹與現代“視覺形象”的深人探索。 繁簡相輔, 殊體雜陳, 這在書法創作中不乏先例:如清之鄭燮,近人齊璜等。不唯謀篇布局之需,亦逸氣情致使然,所謂籌措之間,隨機生發。
所以,書須有真意,無描摹,因襲之、浮泛。袁氏書«三國»開篇詞,顛覆結體工穩格局。易位弄險,取危崖探海,云舒浪卷之勢;零落繁復,得細雨煙霞,縹緲、絢爛之妙。 “東逝水”的曲轉離合, “浪花淘盡”的波瀾激蕩, “轉頭空”的彌遠雄闊, “青山依舊”的夢回無跡, “慣看秋月春風”的樸茂天真。 其筆墨狀態由豪飲濃烈的放曠, 至浸潤清芬的恬淡;由恣肆跳縱的奔突,至吟味流漱的悠然。所謂:絢爛之極,復歸平淡。不唯流光逝水,亦返樸歸真的形象詮示 。 由繁復的鴻篇到簡括的題記, 袁氏借助筆情墨象將風起云涌, 波瀾壯闊的激越和壯士拔山、 氣吞如虎的雄渾展露無余。
藝術的責任在于創造一個嶄新的理想世界, 不唯習慣性的技術重復而乏善可陳。其魅力所在是于有意無意間真情流露和經年累月中精神飛躍。 袁氏作書,抱樸守真竭盡至誠。抑或爛熟于胸的文字也要幾易分布, 再三置陳, 其書法意識的自我覺醒與筆墨拔藝的不斷完善, 無疑將書法創作推向及廣博, 彌深邃的哲學境界。
品袁氏書作,如歌味滄浪,更于乍暖還寒時,得沐春風, 吮甘霖, 縱有萬千愁緒也蕩然無存 。 “寶地滕州萬荷紅,微山湖碧水波清” 。 (袁氏書山嶺«膝州贊»)書家將心中的愉悅和著激昂于毫穎墨色間盡情宣泄。足足九十八言體量一氣呵成,如急流飛雪,散珠墜玉。又如碧落墨垂,璀璨斑期。更聞金聲玉振,萬馬嘶鳴。一一何其壯觀,又何等丈夫氣概。
書法藝術傳承至今,由繁入簡,錯綜其跡。篆法隸變,草行繁衍,革故而鼎新。又流派紛呈,風格通異。 得以漢字流播,浩如煙海,幾多人文歷經熔鑄,垂范后學,更待弘揚光大。 于是繼承傳統的同時, 深入發掘, 努力拓展才無愧于時代 。 在當今書壇, 袁桂蘭一洗女性的文弱纖細而又不失精致,以其特有的文字表現形式,釋放其對書法藝術的認知與熱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