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1來源:書畫村網 |
郁民華,筆名有耳,齋號樸清齋。供職于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高級工程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石油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河北省草書委員會委員。 民華兄書法學二王,主攻草書,卓然有成。其草書佳構滿紙煙云,似有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之妙,讀之令人賞心悅目!民華兄書法于國展、蘭亭獎中屢參展獲獎,其書法已走在當代書法創作的前列,是為可喜可賀。民華兄囑余論其書,余覺其書法于當代書法創作中頗具代表性,因不揣淺陋,略抒淺見,以質于大方家。 余學書卅余載,縱觀當代書法創作,竊以為: 當代學帖學者,就筆法之外在形態而言,佳者畢肖古人,就筆力而言,弱于民國。筆法所得以白焦、書譜為多,白蕉才華橫溢,最得晉人瀟散之風神,然骨力弱 ,今人學之,復更弱。書譜單調,遠遜十七帖,今人學之易入手,不復上追晉人,故千人一目。帖學真正復興,首當立骨,再求其形,續求其神。立骨或以篆隸,或以正書皆可,然今人所書篆隸、正書未能規矩,急以行草筆意為之,多淺嘗輒止,終未得骨力。有才氣者,缺乏功力,有功力者,又缺乏才氣,二者未能兼之,帖學之興,路漫漫矣! 當代隸書創作取法廣泛,得益于出土簡牘之豐富,整體呈現寫意性。但當代隸書正在于過分強調寫意性,而缺少對漢碑根基的學習,故無法得漢隸渾厚大氣 ,無法望清末民初后塵。 當代草書創作所得以明清為多,或師旭素、山谷,然多優孟衣冠,難有佳作。草書之興于漢,發展于晉,盛于唐。學草當以晉人為宗,肆以唐宋,廣以明清,方有大成。 書不入晉,難成高品。劉熙載云“學晉人書,固尤當以勁質先之”。實先求骨力質感也,其評右軍“力屈萬夫,韻高千古”,亦同一理,以力為本,有力而后骨立。今人學二王,不求骨力,欲入晉書門,恐緣木求魚。以帖求帖,易于流滑,終不入帖。以碑求帖,能強其骨,或可入帖。唐太宗云余臨古人書法,殊未求其形似,唯求其骨,骨立則形勢生焉。 然今之學魏碑者,多取墓志之巧,少見龍門造像、云峰山之雄。一言蔽之,皆取小巧、趣味。故難覓雄強大氣之作。古人云取法乎上,不可不察也。 八大山人晚年書法渾厚、寧靜、自然。其書早年學歐立骨、學香光靈動、學山谷縱橫。晚年潛心閣帖,于王羲之鐘繇得力最多,脫胎換骨,自成風格。其最得王羲之神髓,遠比王鐸、傅山高明。為顏真卿、楊瘋子以后學王第一人 。今人亦多學八大,未能師其心,師其師,故難有大成。 余觀民華書法,其草書從十七帖和書譜筑基,得規矩儒雅;以漢碑立骨,得沉厚避免流滑;又廣以明清諸大家,于王鐸、傅山、徐渭皆力學之,肆以縱橫捭闔之意,故卓然有成。真可謂善學者也!倘上追旭素,得隔行不斷氣之意,備有萬物,其草書當有更大成就。 書雖小技,然可通道,知易行難,愿與君共勉,鍥而不舍!(丙申初春心遠居士于南渡江畔) 文章作者:林尤葵 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第五屆海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水利書協副主席、中央開明畫院常務理事、海南民進開明書畫院院長、瓊臺師范學院客座教授、海南省政協書畫研究院理事。 郁民華作品欣賞:
橫幅草書世論
橫幅草書謝安
橫幅行草書草書之體
橫幅行草書余十七歲
橫幅行草蘇子瞻
團扇草書隨筆
團扇信札
小斗方草書謝
小斗方予嘗論書
條幅四塊信札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