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6來源: |
原標題:如果用一種玉器來定義漢代:那就是玉衣 ■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 ■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 玉衣兩漢興盛曹魏衰落,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說: 漢代在繼承先秦時期“貴玉”思想的基礎上,玉器的制作和使用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最能體現這一時期玉器文化發展特色的就是玉衣為主體的葬玉使用制度。徐州博物館館長孟強說:“漢代之后,玉衣的習慣就沒有了。如果要一種玉器來定義漢代的話,就是玉衣,這是時代特殊的一個產品。”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梁婉瑩 漢人期盼玉衣能使尸體永不腐朽 1968年夏天發掘的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和其妻子竇綰的墓中,出土了兩套保存完整的玉衣,經清理后復原。這兩套玉衣是考古發掘中第一次發現保存完整 的漢代玉衣,它的修復使人們對玉衣的形制和結構有了全面了解,由于這兩件玉衣是用金絲編綴成的,因此發掘報告中將這兩件玉衣取名為“金縷玉衣”。這是按照 穿綴玉衣片的絲縷質地來對玉衣進行的命名。 孟強介紹,目前出土的玉衣可分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和“絲縷玉衣”等種類,統一稱為“玉衣”。“王去世之后,希望能夠通過玉衣保護尸體,有一種期盼人死后,永不腐朽的愿望。” 絲縷玉衣極有可能就在南越國制作 由于玉衣的體積較大、結構復雜,所以,應是由規模較大的官營玉器作坊制作的。 孟強表示,“漢代西漢早期是玉衣發展重要的階段,根據徐州出土的玉衣來看,當時的楚王就有玉器加工房,到東漢的時候,中央已經有專門的作坊。” 在考古學家鄭紹宗先生看來,玉衣是由少府屬下的東園匠負責監制,東園匠是少府屬下十六官令丞之一,主要負責制作帝、后以及皇室成員的喪葬用具,屬下應有制作裝殮所用的金、銀、銅、玉、漆器、織物等各種手工作坊,玉衣就是在這種官營手工業作坊中制成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玉衣都是由東園匠制作的,考古出土的眾多玉衣中,明確記載屬朝廷所賜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其中,河北定縣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玉衣 則用漢白玉石代替玉石所制成;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更是目前國內僅見的,這些玉衣極有可能就是在各諸侯國內制作的。 西漢后期玉衣的使用等級嚴格化不僅體現在穿綴玉衣的縷絲上,制作玉衣所使用的玉材也成為區分玉衣等級的標志之一。如揚州“妾莫書”木槨墓出土的是銅縷琉璃 衣,雖然琉璃在漢代也很難得,但它遠不如玉材那樣名貴,身為廣陵王侍妾的“妾莫書”身份要低于諸侯王、列侯等人,為了以示區別,她使用了銅縷琉璃衣。此外 由于地處嶺南,南越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中原地區有很大差異,玉衣使用的等級制度也不完善,因此南越王趙眜墓與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雖然年代接近,但墓中出土 的絲縷玉衣形制卻要原始得多,這是西漢中期玉衣使用制度上的特例。 楚王陵金縷玉衣表明玉片制作模式化 從出土資料可以看出,玉衣制度最早形成于西漢前期的楚國,這是因為楚國是西漢初年最早受封的同姓大國之一。據數據顯示,出土玉衣中屬于西漢時期的約為四十 余套(包括玉衣套在內),屬于東漢時期的約為三十多套,兩漢之交的有兩套,玉衣的使用在時間上貫穿了整個兩漢時期。“徐州地區發現的就有17具。按照徐州 的范圍來看,可以說這是發現玉衣最密集的一個地方。”孟強介紹稱。 這些出土玉衣墓葬的墓主人大多為劉姓諸侯王及其家族成員,雖然漢代皇陵尚未發掘,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材料推測,他們也應使用玉衣作為喪服,此外也有非皇族成員使用玉衣的情況。 西漢中后期玉衣使用逐漸增多,其使用制度也在西漢早期的基礎上發展得更為嚴格,這一時期除皇室成員和實力較強的諸侯王外,金縷玉衣非特賜是嚴禁使用的。但似乎出土的情況卻與之并不一致。 “按照相關史書記載,玉衣的使用有嚴格等級,皇帝用金縷,諸侯王用銀縷,侯則用銅縷。但實際上,西漢出土的很多王級墓都穿金縷玉衣。”孟強分析稱,徐州獅 子山楚王陵楚王就用了金縷玉衣,共用4248片質地瑩潤的和田白玉和青玉,通過金縷連綴而成,工藝精湛。“在南越王墓展出的這具玉衣是漢代制作玉衣成熟期 的一個典型代表。” 而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耿建軍則介紹:“玉片較大,說明已經出現模式化制作玉片,但南越王的絲縷玉衣則不規則居多,有的玉片較小,制作起來難度更大一些,屬于早期制作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發現的玉衣全部出土于漢代大型墓葬中,用金、銀、銅等金屬縷絲穿綴而成,只有廣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件絲縷玉衣較為特殊,是我國迄今所 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這件玉衣在時間上屬于西漢中期,但形制卻相對要原始。但它作為漢代玉衣的特例,采用麻布和絲線粘貼連綴而成,打破了金 屬縷一統天下的局面。 東漢王侯玉衣制作水平較西漢差 玉衣是漢代葬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漢代王朝的沒落而走向衰落。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玉衣的使用制度在西漢前期初步形成,但并不嚴格;到東漢時玉衣的使用日益廣泛,等級制度也進一步規范化。 東漢時期王侯的實力大為削弱,再加上朝廷的嚴格限制,所以玉衣的制作規格不高,考古出土東漢王侯使用的玉衣數量雖然較多,其制作水平卻較西漢要差。 玉衣的使用從漢代才開始。“但漢代之后,玉衣的習慣就沒有了。如果要用一種玉器來定義漢代的話,就是玉衣,這是極具時代特色的斂葬用具。”在孟強看來,玉 衣始于漢,也式微于漢。曹魏黃初三年(222年),曹丕下詔禁止用玉衣殮葬,玉衣的使用歷經四百余年時間終于走到了盡頭。 名詞解釋 玉衣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用的殮服。又稱“玉匣”“玉柙”或“玉”。完整的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相似,可以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 分,古代稱謂應該是包含“玉襦”(上衣)、“玉札”(褲筒)、“玉柙”(腳部)三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 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的。玉衣由許多玉片組成,玉衣之間用纖細的金絲、銀絲或銅絲加以編綴。(編輯 薛蓓)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