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3來源: |
“兒童對圖書的選擇權利不可以百分之百’下放’。”榮獲2016年國際安徒生獎的中國作家曹文軒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孩子正在成長過程中,認知和審美判斷能力都不可靠,需要引導。今天是第21個世界讀書日,“中國分級閱讀跨界研討沙龍會議”在南京舉行,會上同時宣布分級閱讀研究院正式“落戶”南京。選擇兒童讀物是興趣優先還是經典優先?同齡孩子適合的讀物一定相同嗎?少兒閱讀是否能像電影一樣實現“分級制”?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專家。 [閱讀現狀] 功利化、包裝化讓少兒閱讀“偏航” 記者在前期走訪書店時發現,不少書店青少年書籍的分類上,只簡單劃分為教輔書籍、幼兒讀物、世界名著等等。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她的女兒今年上小學1年級,幼兒園的書籍已經打包“傳承”給同事家孩子了。現在孩子上了小學,對于幼小銜接期應該選擇的書籍、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等問題,她完全摸不著頭腦。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主審袁浩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少兒閱讀還存在不少弊端,功利化、包裝化等問題都讓少兒閱讀偏離了原本的“航道”。 “現在不少小學的教育過于功利化,導致閱讀都在瞄準考試。移植別人的情感、想法用于應付考試已經失去閱讀原有的意義。”袁浩說,功利化的閱讀習慣讓孩子的閱讀面越來越狹窄,此外過度強調閱讀成果或是將閱讀“包裝化”也不可取。袁浩說,不少學校在鼓勵課內閱讀的同時增加了課外閱讀,這種做法本身是好的。但一些學?;蚴羌议L給孩子安排的課外閱讀,過度強調摘抄或是展示閱讀成果,這些雖是與閱讀相關,但并沒有關注到其內在,也容易分散孩子們對閱讀本身的專注度。 [專家觀點] 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不同口味的“閱讀食糧” “人的成長離不開閱讀這一精神食糧,分級閱讀就好比人在不同成長階段對營養的不同需求。”現任中國海鮮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的何綺華女士認為,少兒對于閱讀的渴求濃烈,家長和老師要做好導向引領工作。正如一個孩童從嬰幼兒長成到少年,需要母乳、輔食、細糧、粗糧等不同種類的食物,閱讀作為精神食糧也需分級配比,根據孩子年齡的變化而更替。何女士還強調,實行分級閱讀時不要被數字化束縛,孩子到哪個年齡段應該讀多少本書?應該讀多少萬字才達標?這樣的硬性數字化指標都將揠苗助長。閱讀本身是汲取養分從而提升自我,不應該以其他指標把“活讀書”變成了“死讀書”。 少兒閱讀到底是應該從簡單繪本開始,還是選擇傳統經典作為起跑點?這也是困擾不少家長的問題。“目前有兩派觀點,一類是尊崇孔子,從經典閱讀開始;另一類則是堅持由淺入深,比如以繪本或童話故事起步。”袁浩說,兩派觀點各抒己見,但歸根結底的思想是統一的:不同年齡段應該選擇不同的閱讀書籍,即使是同一年齡段不同能力的孩子也應該“分級選書”。全國名師、全課程教育實驗項目課程首席專家錢鋒認為,不同時代有不同內涵,但經典是傳承的核心。他建議從傳統經典開始,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讓他們更早地親近經典,做一名有“中國底色”,有公民素養的現代少年。 【延伸閱讀】 國內外分級閱讀的先進經驗 分級閱讀起源于上個世紀中后期英、美等發達國家,是一項成功的兒童閱讀模式,是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它將兒童讀物按3歲-6歲、6歲-9歲、9歲-12歲的閱讀習慣、接受心理等進行分級。 法國自2006年開始,部分出版商會在書頁的下方標注“注意!不適宜夜晚閱讀”、“適合有經驗的讀者”、“適合12歲-16歲讀者”、“適合16歲以上讀者”等信息。美國主要幾個實行分級閱讀的童書出版商的分類方式是:初級階段(5歲-7歲)、發展階段(7歲-9歲)和成熟階段(9歲以上)。目前,對分級閱讀持支持態度的多是出版商或行業協會,而大多數作家以會影響圖書銷量為由表示抗議。因此,出版商通常是在征得作家同意的情況下,才會對圖書加注年齡標簽。 ●在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分級閱讀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臺灣推行分級閱讀始于繪本,后來為鼓勵中年級學生獨立閱讀,發展出文字較繪本多、圖畫較繪本少的一類書,被稱為“橋梁書”。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