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來源:中國美協 |
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曾經·永遠——孫滋溪藝術展”于2016年4月6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展覽是“2016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之一,也是“中國美術館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作品系列展”的首展。
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里,孫滋溪先生的夫人王雁、女兒孫路,以及中央美術學院著名藝術家丁士中、戴澤、聞立鵬、馬常利、高潮、潘世勛、宋源文、張重慶、孫為民、孫景波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開幕儀式。開幕式由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主持。 開幕式現場,吳為山館長、靳尚誼先生、范迪安院長、徐里秘書長、孫滋溪先生的學生代表孫景波先生分別為展覽致辭,孫滋溪先生的女兒孫路女士代表家屬致答謝詞。吳為山館長代表中國美術館為孫滋溪先生的夫人王雁女士頒發了捐贈證書,以感謝其無私的捐贈精神。 吳為山館長說:孫滋溪先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畫家,他還是一位教育家,在去年舉辦“人民的形象”展覽的時候,他的代表作《天安門前》成為了整個展覽的標記,而在中國的現代美術史上孫滋溪先生不少作品也都成為人們心靈深處的記憶。孫先生最了不起的是作品當中那種真摯的情懷,他畫的生活都是他自己親身的感受,都是他飽含情感,飽含生活滄桑的一種生活經歷,所以他的作品當中有一種真,還有一種情。他把這種真情融合他藝術形式的探索,把它化為了藝術的語言,化為了美的語言,融入到他的經典當中去。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學習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更深刻地認識到黨的文藝路線的正確。孫滋溪和許多藝術家一樣,都是黨和人民的培養,是傳統文化的滋養。孫滋溪先生及其家人懷著對黨和國家的愛,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捐贈給中國美術館,這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它將溶入中國美術發展的漫漫長河而流芳后世。我代表中國美術館全體同仁向他和家人表示崇高敬意! 開幕式現場,吳為山館長對中央美術學院同樣表示了感謝。他說,中央美術學院是一個匯聚了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多方面大家的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深厚的學術傳統的一所大學,它在各個時期都有許多好作品誕生。中國美術館從2014年9月份到現在已經為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畫家還有集體舉辦了近10次重要的展覽,在座的靳尚誼、馬常利等許許多多大家的作品也都向中國美術館捐贈過??梢哉f,中央美術學院是一座礦藏,而且是含金量很高的礦藏,中國美術館是一座寶庫,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寶藏入藏中國美術館的寶庫,為人民不斷奉獻藝術之寶。 靳尚誼先生說,孫滋溪同志的一系列作品都將他對新中國發展的感受體現在他的創作里面?,F在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藝術界應該認真的反思我們的發展與作品,反思在新的時期應該如何創作經典作品,也就是習近平同志說的“高原和高峰”的問題。所以在這個時期舉辦孫滋溪同志的個展,我覺得意義重大,對我們在新的發展時期如何回顧歷史、總結經驗,結合當前的形式創作出新的作品,應該說是十分重要的。 范迪安院長說道:“孫滋溪先生將理想、毅力、決心和實踐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也成就了他作品中有血有肉的感人形象。孫先生的作品不僅感動了美術界,也感動了廣大觀眾,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我們今天從事藝術的目標和目的,從根本上來說,是要通過塑造有筋骨、有溫度、有血肉的藝術形象來感染,這才是藝術的真正價值?!?/span> 徐里秘書長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后,號召我們要深入生活,要到人民中去,去表現人民,表現時代,彰顯中國精神。我們認為,孫滋溪先生的踐行和他創作作品完全符合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在這樣一個重要、神圣的日子里面,為我們紅色經典的杰出代表畫家——孫滋溪先生,舉辦這樣一個展覽十分有意義,也十分必要。 孫景波先生深情地說:“我們每個人,尤其是60年代那些人都深受過孫先生的教導而難忘懷。今天我們在這里看到300余件孫滋溪先生的作品,你們會意識到,我們過去對他知之甚少,《天安門前》、《當代英雄》、《兩個小八路》,不夠,你們去看那些素描、插圖,會有新的認識,在那個時代,他在許多領域的探索當中都創作了經典?!?,他激動地對吳為山館長說,“吳為山,我感謝你,中國美術館終于在今天為孫滋溪先生舉辦了這樣規模的展覽,這個展覽來的是時候,雖然晚了一些,我感謝你”。 孫路女士代表家屬對主辦單位、孫滋溪先生的同事、朋友、學生表示衷心的感謝,她說:“人將暮年,感慨萬千,我父親曾經在展覽之前寫了這樣幾句話,他說‘人上了年紀,總愛回憶一些往事,沒辦法,擋都擋不住。宇宙之大,萬物輪回,生生不息,時間都去哪了,生命之短暫,彈指一揮間,人都去哪了。每個人有限的生命都會在這個無限、永恒的空間中留下一些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痕跡,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人生軌跡,現在雖然畫不動了,但是心中的創作永遠存在’?!?/span> “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作為中國美術館學術品牌之一,通過陸續為重要的美術大家舉辦展覽,整理、研究和出版相關作品和史料文獻,不斷完善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脈絡與形態。孫滋溪作為新中國美術史上重要的繪畫藝術家之一,其1964年完成的名作《天安門前》為中國美術館收藏,成為時代重要的視覺圖像之一。 在此次展覽項目中,孫滋溪及其家屬向中國美術館捐贈了不同類型的作品總計55件,作為國家藝術寶庫的財富永久收藏,這些作品與《天安門前》一樣,將成為民族文化的記憶而傳之于后世。展覽中的所有作品都是精心遴選而出,嘗試以時間和空間線索,勾勒出孫滋溪繪畫生涯的基本輪廓。 展覽分為三個部分:1號廳是重要創作部分,包括《當代英雄》、《天安門前》、《母親》等共16件,構成了孫滋溪藝術思想的宏觀框架;8號廳題為“素色鉛華”,主要展示了插畫、素描和速寫作品百余件,9號廳題為“心源溢彩”,展出色彩寫生作品百余件,這兩個部分構成了孫滋溪藝術觀念中最細膩亦最樸素的情感經驗。三個部分涵蓋了其各個時期的繪畫作品340余件,可謂完整地呈現了孫滋溪的繪畫藝術生涯和藝術成就。除此以外,還展出了其主要創作的草圖等研究文獻,以供觀眾更深入認識和理解孫滋溪的藝術。 孫滋溪1929年生于山東黃縣,早年參加抗日革命宣傳工作;1955年從軍隊調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專修科(調干班),接受專業的繪畫訓練,1958年畢業后留附中任教,擔任教研組組長?,F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作為中國革命的參與者,人民的藝術家,他以革命的丹心和人性的大愛,在新中國美術史上留下一批有血有肉,真誠感人的精品力作,為油畫語言的民族化,為20世紀中國美術的發展,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畢業后的幾年中,孫滋溪迎來了其繪畫生涯的中創作能力最為活躍時期:1960年,孫滋溪構思、構圖,并主筆與附中部分專業教師共同繪制了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巨幅素描《當代英雄》,創作組提出了“用英雄的氣概畫英雄,用時代的情感畫時代”的口號,描繪出了人民大會堂“群英會”會議閉幕時,英雄們邁著穩健的步伐如奔騰的潮水般涌向人民大會堂的場景。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熾烈的熱情,新中國的歷史和功績是由人民所創造的。這件作品也被展示于中國美術館的展廳之中,與《天安門前》,共同構成其主題創作的思想和語言框架。 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孫滋溪繪制了大量的油畫風景和人物肖像寫生,語言風格飽滿明快、自由舒暢,極富有概括力和表現力。從湖北漢口、湘西、廣東陽江、海南三亞、通什,到京郊、山西西柏坡、山東沂蒙山等地,都留下了寫生的足跡。在同一時期,孫滋溪還完成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寫寫生作品,凸顯其扎實地捕捉人物動態和空間關系的杰出繪畫能力。 在此次展覽的創作中,完成于1981年的《母親》擁有一種撼人心魄的思想力度。孫滋溪塑造了一位英雄母親的偉大形象,她站立在畫面的正中,崇高、莊嚴而肅穆,身體成為一座不朽的紀念碑性的存在。這件作品源于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1929年中共湖南省委機關被破壞后,母親的原型趙云霄同志被捕時懷孕在身,在誕下女兒滿月后就被殺害了。在這件作品中孫滋溪沒有直接描繪鮮血和死亡,而是臨終前哺乳的場景,但讓觀者確是體驗到一種比死亡更為恐懼的壓抑。在陰暗逼仄的牢獄中,母親的身體成為圣潔的象征,灑落的淚水是人性的光輝。 希望藉由“曾經·永遠——孫滋溪藝術展”展出的優秀作品,使觀眾感受到孫滋溪先生質樸的心靈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感受到藝術先行者們艱辛探索中所折射的理想美和藝術美。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