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來源: |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以下簡稱“致遠艦水下考古”)項目,成功入選被譽為“文物界奧斯卡”的“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項目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開展。昨日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召開新聞發布會,此次水下考古的親歷者、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周春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馮雷接受了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的采訪,揭秘水下打撈的過程,并透露今年七八月份將進行“致遠艦”船體水下“埋深”測量調查,為后續的打撈工作做準備。 不易 瓷盤打撈靠手扇“除沙” 目前“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提取文物計60個種類,180余件,另有60多枚清代銅錢,涉及船上構件、武器、個人物品等。作為沉船身份的力證, 帶有清晰“致遠艦”艦徽的定制瓷盤正是由周春水打撈出來,“由于瓷盤沉陷泥沙里而且已經破損,不能使用專業的抽沙管設備,所以我一次次下水,到海床下一米 深的位置,用手一點點把泥沙扇開,取出瓷盤。”周春水告訴記者,看似簡單的“手擺動”的動作,自己做了不下數百次,“連續下水10多天,可以說‘致遠艦’ 調查階段的考古工作量的三分之一都是我完成的。”關于網上“致遠艦將整體打撈”的消息,周春水表示并不屬實,“水下考古是個極其復雜的工程,整體打撈是個 長遠的目標,但現階段以調查為主,今年我們將進行艦體‘埋深’調查,為未來打撈做足準備。” 稀缺3項“新發現”遼寧占倆 被譽為“文物界奧斯卡”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自1990年起,每年在全國范圍評選當年的重點考古項目。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馮 雷告訴記者“新發現”評選活動舉辦至今,只有三項水下考古項目入選,其中有兩項出自遼寧。一個是遼寧“綏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另一個就是遼寧“致遠艦” 水下考古。對于“致遠艦”的考古發掘工作,馮雷表示必須按部就班,“我省目前不具備單獨進行水下考古發掘的能力,需要國家牽頭匯集全國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 進行作業。而且水下考古是個‘燒錢’的活兒,人力、物力、技術等加起來一天花費得有幾萬元,因此在資金的保障下,每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都要確保萬無一 失。” 編輯:袁小龍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