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5來源:新浪收藏 |
![]() “巖彩畫”是站在當代藝術語境中,采用國際慣例“以材質歸納繪畫種類”的分類方式,對以天然巖石微粒為媒介進行繪畫的語言方式的一種稱謂。“巖彩畫”根植于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具備在當代時空中多向延展的可能:一方面是傳承,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的語言邏輯;一方面在生長,已經置身于全新的寬廣的闡釋空間。 從“巖彩”的角度重新梳理中國繪畫歷史脈絡,可以找到一個已塵封千年的傳統繪畫基因,可以傳承一些曾經失落的漢唐繪畫語匯。以“巖彩”的角度展開相關藝術思考,可以提交一個以回歸東方文明作為前提、立足于本土地質和本土文脈、探尋本土繪畫當代新形態的可實施方案。以“巖彩”材質作為形式建構的基礎和形式轉換 的通道,能自然而然地變異藝術創作的敘事方式——既可以延展中國的傳統繪畫和東方的審美意象,亦可以轉換為“材質物語”的當代創作思維,作為當代藝術的中國方式,以及當代創作的獨特視角。 “巖彩”具有開放的多樣的未來空間。 為什么需要創建中國巖彩畫新專業 由日本的遣唐使從中國帶給日本的佛教美術是日本繪畫的根源,以巖彩材質為媒介的日本畫由此而誕生和發展。上世紀末一群中國畫專業出身、留學日本的青年畫家,在日本發現了這個唐代流傳到東瀛并在異鄉發揚光大的古代經典繪畫方式。他們懷著溯源求道的質樸心愿和薪火傳承的熱切希望,努力學習并將其帶回祖國;未想到,在當時的中國畫壇引發了巨大爭議和明確排斥。 20 年后,中國畫壇的思維方式和藝術觀念都產生巨大的改變,已經認識到巖彩畫并不是日本畫。這種以巖石彩色微粒為媒介所形成的“色面造型”“層面疊加”的語言 方式,緣起中國古代佛教石窟壁畫,是“曾經很精彩很成熟的”中國繪畫的經典語言方式;也是成就亞洲諸國的主流的繪畫方式。中國畫家們似乎突破迷障——自己 心目中的“中國畫”和日本畫傳承的“中國畫”有著歷史時空的錯位,根本不是同一個體系,所謂“日本畫”的語言核心源自中國隋唐壁畫體系,而中國畫家們所熟 知的是唐代之后的紙絹體系。 中國本土繪畫的理論研究及美術教育一直以宋元明清的繪畫為主要對象,對于盛唐及盛唐之前早期繪畫的開放博大的精 神氣象以及濃郁獨特的色彩語言極少涉及,即使涉及,也是從宋元之際建立的價值體系出發進行評判——站在后期的小型的柔弱的紙絹繪畫之立場,解讀早期的大型 的輝煌的壁畫語言。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研究方式,也是對于不同藝術語言形態的嚴重混淆;可以說,這是中國文化歷史傳承和當代復興的一個重大遺憾。巖彩繪畫 的重建,是以實物考證為方法論對于中國繪畫史的重新構建——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原創期的繪畫史論,重新確認中國的多元文化結構在繪畫中的具體體現?!皫r彩 畫”所代表的本土繪畫色彩體系的研究以及本土繪畫當代形態的拓展,不僅僅在學術領域具有拓荒意義,也是今日中國畫家立足于當代的文化視野,對什么是“中國 文化” 、什么是“中國繪畫”的深刻反思。巖彩畫納入中國美術教育體制是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必然。 歷經20余年的洗禮和實踐,中國巖彩畫自 身已有了非常大的發展。巖彩畫的概念已被公眾普遍認同,巖彩畫的材料技法也被公眾普遍喜愛,對工筆重彩畫、彩墨畫,油畫,綜合材料繪畫,甚至裝置藝術都有 著積極的影響。巖彩畫作為短期課程還陸續進入過一些高等美術學院。然而十分遺憾的是,巖彩畫始終未進入高等美術教育專業課程體系,因此,巖彩畫的整體創作 水平和創作理念也處于低端的業余的水平。 在一部分人看來,巖彩畫只是繪畫表層的材料轉換,并不涉及藝術語言本體的深層結構,把巖彩材質作為 一種“表象肌理”或“化妝品” ,拼貼于各種畫法之上;或者將“巖彩畫”僅作為一個材料課程,孤立地引入不同學科,為其服務。這些誤讀誤判,導致了一些不 倫不類和平庸俗化的作品出現。所以,構建一個獨立自足的巖彩畫學科體系,并將其納入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本科教育系統,十分重要。 巖彩畫有自己 的獨特的完整的語言體系,自身價值和豐富內涵足以構成一個獨立學科,也只有成為一個獨立專業,自我建構從理論到實踐,從基礎到創作,一整套研究體系和課程 體系,巖彩畫才能改變20年來徘徊于材料和技法層面的業余狀態。巖彩畫創作需要全面的造型能力、色彩修養、材質直覺,需要對傳統繪畫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代藝 術的潛心探索,不經歷本科4年制的培養,不可能產生青年創作精英,不可能出現劃時代力作。巖彩畫納入中國美術教育體制,是巖彩畫自身發展的必然。 引導我們重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 現有的中國繪畫的專業課程體系,如油畫的具象寫實模式、中國畫的水墨模式和工筆模式等,都不能成為巖彩畫的創作基礎。巖彩畫需要超越中國美術教育中的現有專業設置,創建屬于“巖彩”的“當代”的課程體系。 龜茲石窟壁畫和敦煌石窟壁畫就是中國巖彩畫語言建構的源頭。當代巖彩畫家與一千年前古代畫師使用的創作材質、語言要素、語法結構、審美取向一脈相承?!皫r彩畫”專業課程解構和還原所有的繪畫樣式,返璞歸真于繪畫語言的原點——圖形,色彩,材質,空間;重新發現,重建體系。 巖彩畫專業體系建構始終堅持“十字穿插”的思維路徑:一方面是對巖彩畫文脈始終如一地關注和研究:追尋東方文明的遺跡,在真實的歷史情境中摹寫和思考;解讀 “巖彩畫”這個特定的藝術形態與特定地域和特定文化的必然因緣,在東方文明中的價值,在世界文明中的意義。另一方面則以橫向比較和多元并列的研究方式前 行。所謂橫向比較,是將巖彩畫與西方的油畫、綜合材料創作與中國的工筆畫、水墨畫等平置觀察,找到相互之間的共性與區別,確立巖彩畫獨特價值?!岸嘣?列”是指巖彩畫自身有可能產生的多種變異,可以是具象的語言形態,也可以是抽象的語言形態;可以強調“色彩的中國畫”角度,也可以凸顯“材質的當代言說” 方式。巖彩畫課程的終極目的是培養當代的創作思維和創作方法,探尋中國本土繪畫當代轉型的可能性。 縱觀藝術史的淵源流變可以看到:繪畫創作 中色彩語言的自我獨立,曾經引發了現代主義思潮;藝術創作中材質語言的自我獨立,已經構成當代藝術的特征?!安馁|”不再是為他者服務的工具,其自身就是作 品的主題,就具有審美的價值,就可以直接地寓意。當代巖彩畫的創作材質從古代的礦物色、日本的巖繪具,已擴展到大自然的砂巖和五色土。巖彩材質不僅僅具有 物質的屬性,還具有文化的屬性,它是東方世界觀的載體與象征。 巖彩畫這個以地球的基本物質作為原點引申而出的繪畫方式,不僅具有獨樹一幟的審美價值,也引導我們重返大自然,重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當代社會最重大的問題。 來源:中國藝術報 責任編輯: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