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來源:新浪收藏 |
來源:中郵收藏網 ![]() 證券的不景氣以及房地產的政策壓力,使國內大量資金涌入藝術品市場。尤其是近現代書畫,雅俗共賞,收益穩定而豐厚,更是對這些熱錢產生巨大吸引力。 十月落槌的香港蘇富比中國近現代書畫拍賣會,總成交額接近7.5億港元,創下蘇富比中國書畫拍賣歷年來的新高。但就從亮點拍品的搶眼程度來說,此次秋拍不及春拍震撼。 ![]() 今春,蘇富比看準時機,在香港單獨額外加場,推出“梅云堂藏張大千畫”專拍,大獲成功?!懊吩铺谩敝魅烁邘X梅的父親,生前長期擔任張大千的作品經銷代理。高玲梅和詹云白伉儷日后也與張大千結下深厚情誼。這張“友情牌”果然十分奏效。全場25幅作品100%賣出,總成交額高達6.8億港元。其中,《嘉耦圖》以荷花與鴛鴦入畫,寓意佳偶天成,是張大千潑彩潑墨與工筆畫法結合的代表作。最終以1.91億港元被臺灣廣達電腦集團董事長林百里拿下。這已是他第5次刷新張大千作品的拍賣紀錄。上次創新高,是去年春天,他以人民幣1.008億元競得《愛痕湖》,這也造就了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目前,林百里的私人美術館“廣雅軒” 已收藏有百余幅張大千畫作,數量僅次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內地,今年上半年最勁爆的拍賣,無疑是估價1億元的齊白石《松柏高立圖?篆書四言聯》在中國嘉德以4.255億元震撼全場。 ![]() 這件書畫的賣家是上海投資大亨劉益謙。買家湖南電廣,是財大氣粗的傳媒廣告業新貴。該集團2006年開始藝術品投資業務,已收藏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數百幅書畫精品和一些油畫以及古董重器。2010年,更是成立了北京中藝達晨藝術品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了藝術基金。 這中間有一位核心人物,龍秋云——湖南電廣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他持續每年固定斥巨資購買近現代作品作為其企業資產。著名藏品有徐悲鴻《珍妮小姐》、《愚公移山》,李可染《萬山紅遍》等等。隨著這些重要作品市場價值的攀升,其企業影響力和實力也大大提升。 眾所周知,近年頻創天價的齊白石和張大千,他們的藝術探索使中國畫向現當代轉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使中國畫走向世界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中國近現代畫壇均居于超然崇高的地位。 ![]() 從湖南木匠到東方巨匠 “人民的藝術家”齊白石(1864-1957)出身貧寒,做過農活,曾居于湖南省漣源市楊市鎮。1877年,跟隨叔祖父學過木匠,次年改學雕花木工。從做木匠期間的自學繪畫,到27歲拜師學畫,從五出五歸的游歷創作,到8年的故鄉幽居,齊白石保持著一貫的勤奮和虛心,在繪畫上一直銳意進取,從未停歇。 在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呂立新看來,齊白石絕對是成功奮斗的典范。他語出驚人:“齊白石57歲當‘北漂’,比一千個杜拉拉更勵志。”此話講的是,1919年春天,57歲的齊白石第三次進京,成了一名正式的“北漂”。 呂立新說:“以前,齊白石只是在湖南很小的范圍內有名。不到北京闖蕩,齊白石很難成為一代美術大師?!?/p> 然而,初到京城,齊白石在琉璃廠南紙店賣畫刻印,并不順利。他的畫價只有同時期畫家金城、陳半丁、陳師曾的一半。一幅扇面標價僅兩塊銀元。后來,齊白石結識了陳師曾。在陳師曾的勸說下,齊白石改變了沿襲八大山人的畫風,開始“衰年變法”,向吳昌碩等人學習,后自創“紅花墨葉派”。 1922年是一個關鍵節點。這一年,陳師曾攜帶齊白石的幾幅畫作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帶去的作品銷售一空。每幅售價至少100銀元。其中山水畫價格最高,例如一幅二尺長的山水,就賣到了250銀元。此行,陳師曾還從日本拿回了很多訂單。之后,日本收藏者開始關注并購買齊白石的作品,其價格也比他剛到北京時高出若干倍。日本早期收藏齊白石作品的重要藏家是伊藤忠雄。但二戰之后,由于日本“脫亞入歐”,排斥中國文化,日本收藏齊白石作品的藏家逐漸減少。伊藤的部分齊白石藏品流入臺灣。 如今,不少港臺大藏家力捧齊老。藝術品拍賣師、投資顧問劉新惠說:“最早投資齊白石作品的是香港的楊永德,但投資齊白石最成功的當數張宗憲?!?/p> 在香港頗受歡迎的齊白石,在內地更受熱捧。2009年,北京保利秋季拍賣上,齊白石《可惜無聲》冊頁拍出了9520萬元。這接近億元的高價,讓大眾再次將目光聚焦于這位土生土長的東方巨匠。 ![]() 不得不說,經過時間的沉淀,齊白石如今成為拍場上的風向標,絕非偶然。他身上涵蓋了非常豐富而立體的中國文化。他原本是民間藝人,身上卻有著文人的風骨。他從小家境窘迫,所以藝術中又透著老百姓的趣味和審美。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由衷喜愛白石老人。他曾講:“齊白石的作品為什么和別的國畫家不一樣?為什么他越到老畫得越好?因為他最后畫的已不是所謂的筆法、墨法、概念上的形式和傳統,他畫的是一種生命。譬如,他畫一顆白菜兩個辣椒,辣椒那么紅!可以看出一個老人完全不愿離開生活。對生活熱愛至極,才能把兩只辣椒看得那么紅。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很多人到老了,就畫不好了,精力、智力、感覺、趣味、瀟灑和幽默都沒了。但齊白石越老對生活越依戀,看東西越有意思,畫的東西也越好。” 五百年來一大千 比齊白石年小36歲的張大千(1899-1983),堪稱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的“全能大師”。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寫意,無所不能,無一不精。連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徐悲鴻都曾盛贊:“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p> 畫藝精湛的張大千,人脈亦極廣,在生前舉辦了大量展覽。早在20世紀初,他就已進入了藝術市場,并形成良好的銷售渠道與收藏體系。當時,張大千畫作在同列中可謂是獨占鰲頭。香港華人是其作品最主要的收藏群體。但自從內地藏家進入近現代書畫市場之后,逐漸形成以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等藝術家作品為主要收藏對象的格局。 張大千作品不僅數量多,風格也產生高度分化,一生經歷了“師古”、“師自然”、“師心”三個階段。早期,他以精工細筆為主。這時的作品,目前多集中在中國境內世家收藏者手中。至上世紀40年代,張大千遠赴敦煌之后,體悟到傳統藝術的根源是由民間藝術、文人藝術和宮廷藝術三大部分構成,且互為補充。他的創作也因此生變,逐漸脫離明清宮廷繪畫流于程式的弊端,更為注重師法自然,漸入佳境。圓潤俊美的仕女圖,是這個時期的典型題材。 ![]() 晚年,張大千以潑彩勾金為主,如墨荷、潑墨山水等,代表了其個人最高的藝術成就。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多集中于港臺、歐美、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收藏家手中,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一度攀升,但隨后因東南亞經濟危機被抑制。2005年后,這類作品開始從海外陸續回流到國內市場。2009年在北京匡時上拍的《瑞士雪山》、2010年香港佳士得的《碧峰古寺》,都是此類佳作。 ![]() 熱錢滾滾來 中國近現代書畫,不僅是拍賣場上的焦點,更成為眾多機構和基金追捧的板塊。他們不僅僅是因為近現代書畫的市場可流通量很大,以及藝術價值的閃光,更是因為,作為基金,一件容易入手和容易套現的藏品,顯然會為基金減掉不少麻煩。 這些熱錢從哪里來?中央美院教授龔繼遂概括說:“盡管今年國家陸續出臺貨幣緊縮政策,以收緊貨幣流動性,但反而導致更多投資性資金從證券和房地產等其它板塊溢出,進入藝術品市場。這造成了近年來國內藝術品、尤其是中國書畫成交屢創天價的市場現象。單件天價藝術品交易紀錄,通過其示范和放大效應,又極大拉動了藝術品整體的市場價格。這同時也致使傳統的個體投資收藏行為逐漸被邊緣化?!?/p> 這里暗含了一個重要轉折:如果說,近5年中國藝市的一片繁榮,充分體現了藝術品從舊富收藏向新富投資的轉移;那么,今后價格的上揚,將體現藝術品從私人擁有向機構或基金持有的轉移。而大體量的基金和機構資金入市,必然會成為高價推動力。因為他們需要一些指標性的成交紀錄作為標桿,為其持有的其它普品開創增值空間。 ![]() 就此形式而言,投資人乃至專家可以說喜憂參半。一方面,不少收藏行為,在提升藝術品價格的同時,還極大提高了企業的社會關注度,帶來了良好的群眾影響和品牌效應。其衍生價值已遠遠超過作品本身的成交價格。這為今后中國機構和企業的收藏做出了示范。另一方面,流動資金的盲目性和投機基金的逐利性,又會導致交易大盤的局部混亂和失序,造成相當數量的無效投資。換言之,一旦機構大量地進行短期買賣,就會打破藝術品固有的升值周期,攪動市場原有的發展格局。 看來,藝市深度金融化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當收藏過程中怡情養性、乘物游心的樂趣已漸行漸遠,藝術品投資就變成了一項冒險刺激的金錢游戲。 然而,即使身處這樣一個激昂澎湃的時代,臺灣收藏家許宗煒仍然提醒大家,尤其是新入門的收藏者:收藏藝術品要“根于喜愛、用于研究學習、形于收藏分享、別于不舍,獲利于不期而得?!碑吘?,“風雅之事,給人幸福感”。而這比金錢的收獲更可貴。 原標題:齊白石、張大千 為何能稱霸藝市? 責任編輯:王潔 |